2025年04月15日
第A01版:要闻

滁州:从中国改革的“一声春雷”到安徽发展的“一匹黑马”

改革破题 弘扬小岗精神

全媒体记者施 璇

总书记考察安徽、亲临小岗以来,滁州坚持抓小岗促全市,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5项“国字号”整市改革试点为抓手,先后承担95项国家级、143项省级改革试点任务,努力推出更多首创性改革、创造更多标志性成果。

农村综合改革、稳粮保供、小岗村改革发展等一批做法获国家领导人批示肯定;县域医改“天长模式”、农村垃圾治理“来安经验”、人居环境整治“明光经验”、小型农田水利改革“定远模式”等一批经验在全国推广;林长制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棚户区改造等一批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全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现场会、全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工作总结会等一批全国性经验交流会在滁州召开……滁州的多项改革都在中国改革历史的断面中留下了深深印记。

曾经,“大包干”的震撼故事令人回味;如今,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景象令人神往。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铺开、全面深化,滁州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解决了发展瓶颈,汇聚起磅礴力量,释放出无穷活力,推动着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变。

乘历史大势而上,走人间正道致远。从中国改革的“一声春雷”,到安徽高质量发展的“一匹黑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滁州人永不停歇、一往无前,正拿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以发展强底气,以奋进壮骨气,以追赶扬志气,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中展现更大作为、作出更大贡献。

科创破圈 培育新质生产力

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机械手臂精准翻转、搬运机器人来回穿梭、电子屏上实时滚动着生产线的各种数据……在安徽天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压力表5G智能车间,“人机物联”协同生产的智能化生产场景让人眼前一亮。公司副总经理徐业成表示,多年来,企业以科技创新攻关核心技术,产品性能达到国际水平,温度仪表产销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一、全球前三。

天康集团的发展“密码”,正是滁州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滁州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旗帜性抓手,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全力引育优质科创资源和创新企业,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滁州科技创新指数、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均居全省第三,入选中国科创中心百强、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城市。

科创平台是集聚创新资源、汇聚创新人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滁州把深化与大学大院大所合作作为加快各类科创平台建设的重要抓手,已与72家长三角地区的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参与共建了“科大硅谷”“工大智谷”,用好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滁州分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76家,新增省级院士工作站4家、连续2年居全省第1。

科创平台的搭建不仅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更激发了城市发展的新动能,一批高科技、高性能、高质量的“金娃娃”落地生根,带动着滁州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去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均保持全省第三,规上企业总数稳居全省第二。

产业聚链 深度融入长三角

总书记强调,安徽要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上持续发力,在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于滁州来说既是政治责任,更是使命担当。滁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主动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对标学习沪苏浙,深化全方位合作,在全省率先实现与沪苏浙城市、城区、园区合作全覆盖,省际合作园区数量和体量均居全省第一,奋力在省内当先锋、在长三角争进位。

机遇无限的长三角一体化浪潮下,如何将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滁州给出的答案是:深度融入长三角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

把建好合作平台作为长三角产业共荣发展的重要支撑,主动作为、率先突破。滁州探索“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全力推动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发展,与南京签署“1+2”合作框架协议,成立宁滁新型功能区管委会,携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打造省际毗邻合作样板区。在强有力的示范带动下,天长—六合、明光—盱眙毗邻合作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不断厚植发展动能。江宁—明光合作产业园、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定远合作园、南京经开区凤阳合作园正多点发力,全方位承接南京等地产业辐射,打造省际结对合作示范园区。

有优沃的科创生态滋养,有优质的合作平台承接,滁州的产业体系迅速升级优化。滁州以“双招双引”为战略抓手,深化实施“8+3”新兴产业链链长制,精准对接长三角地区的先进制造业转移,加快形成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的产业新格局。近三年引进的亿元以上项目中,来自沪苏浙地区的产业项目占省外项目的70%,利用沪苏浙资金总量居全省第1位。

“亭满意”是滁州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滁州坚持省内对标先进、省外对标苏州,在全省率先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率先建立企业诉求“一口”收办、闭环管理工作机制,全市148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172项事项南京都市圈“跨域通办”、“亭城通”市民卡与南京等110个城市联网互刷,正努力实现“沪苏浙能办的事滁州都能办”。滁州入选全省创优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试点市、全国优化产业营商环境先行典范,获评“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

“来滁州,既有归属感,又能实现个人价值与城市发展的双赢。”这是当下来滁州创新创业客商、人才的共识。滁州与38家高校院所、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结成“人才强市合伙人”,全市人才总量突破90万,近三年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中有 70%来自长三角地区,去年首次入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百强”,连续3年成为全省人才净流入城市之一,连续3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天下客商汇聚亭城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近悦远来的人才优势正转化为滁州澎湃不竭的发展优势。

改革破题,科创破圈,产业聚链,发展燎原。皖东大地春潮奔涌,势不可挡,当下的滁州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高端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业三大产业产值已突破千亿大关,在全省率先实现了百亿产业项目、特色产业集群、上市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县(市、区)“四个全覆盖”,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

跋山涉水不改一往无前,山高路远但见风光无限。今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滁州把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滁州各项事业行稳致远的根本遵循,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感恩奋进、担当作为的实际行动,始终挑大梁、往前赶、当先锋、争进位,推动各领域工作跃迁升级,奋力在加快现代化新滁州建设的新征程上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芳菲四月,生机盎然。在这个迎春而动、向新出发的美好时节,滁州迎来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大关。从“3000亿”跃升“4000亿”,这座势头强劲、动能澎湃的“安徽第三城”仅用了4年时间。不仅如此,滁州从2012年的全国第185位跃升至2024年的第85位,是近十年全国进位最多、增速最快的地市之一。

九年前,也是这样一个美好时节——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小岗村考察时称“大包干”的创举是我国改革的“一声春雷”,并在主持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作出了“三个坚定不移”的重要指示要求,为滁州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激发了滁州人民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滁州的强大动力。

厚望如山,催人奋进。总书记的深切关爱和殷殷嘱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始终铭记在心。九年来,滁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勇担“中国农村改革主要发源地”的重要使命,坚决扛起了经济大市挑大梁的责任担当,认真落实“三个往前赶”,以“黑马”之姿朝着加快打造安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极追风前行,以实干实绩实效回报总书记的关怀厚爱。

航拍的中新苏滁高新区标准化厂房。 全媒体记者计成军摄

2025-04-15 改革破题 弘扬小岗精神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29697.html 1 3 滁州:从中国改革的“一声春雷”到安徽发展的“一匹黑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