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震楚
一群年轻人正聚精会神地研磨咖啡豆,浓郁的香气与欢声笑语交织升腾;教室里,水墨在宣纸上晕染出写意山水,非遗扎染的蓝白纹样在指尖绽放;操场上,飞盘划出优美弧线,年轻的身影在夜色中跃动……这是南谯区发能国际城社区“青年之家”的日常剪影,也是滁州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精准对接需求 打造青年“充电站”
面对当代青年的现实需求,共青团南谯区委员会联合龙蟠街道发能国际城社区团总支创新推出“发能青年夜校”。项目以满足青年“白天上班、晚上学艺”的需求为切入点,依托社区“青年之家”阵地,构建起覆盖传统文化、技能提升、健康生活等多维度的课程体系。“我们通过前期几百份问卷调研发现,辖区青年对文化传承、兴趣培养和社交拓展的需求尤为突出。”发能国际城社区团组织负责人介绍,夜校通过“需求导向+资源整合”双轮驱动,真正让青年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选择”。
课程设计彰显匠心巧思。非遗传承系列课程中,扎染技艺传承人手把手教授“绞缬”“夹缬”古法,让千年非遗在年轻人手中焕发新生;中医养生沙龙邀请辖区中医堂医师,将《黄帝内经》理论与现代亚健康调理相结合;咖啡品鉴课则联动本地精品咖啡馆,从豆种甄别到拉花艺术,开启味蕾与美学的双重探索。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民族服饰手作课,学员们不仅学习传统纹样刺绣,更通过服饰文化讲座,在针线穿梭间触摸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多元课程矩阵 激活青春“能量场”
随着报名人数突破1000人,夜校已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交融的课程矩阵。中医沙龙课堂总是一座难求,00后学员坦言:“参加中医沙龙系列课程真是收获满满,从理论到实践,都让我对中医有了全新认知!”创意石英砂肌理画课程成为减压爆款,学员们用砂粒与丙烯颜料堆砌出星空大海,不少青年学员表示,每次完成作品发朋友圈都能收获很多点赞。夜校的“破圈”效应不仅在于技能传授,更在于构建起新型社交空间。飞盘课上,互联网从业者与教师、医生组队竞技;咖啡沙龙中,创业青年与机关干部交流行业见闻;扎染工坊里,单身青年们因共同完成一幅作品而结下友谊。“这里没有职场标签,只有志趣相投的伙伴。”参与多期课程的银行职员王茜感叹。
青年双向奔赴 描绘城市“同心圆”
作为滁州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创新实践,“发能青年夜校”正在书写城市与青年的共生篇章。共青团组织发挥枢纽作用,构建“政-校-企-社”多元协同的创新机制。连接滁州学院、滁州市统计局、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滁宁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等10余家共建单位,形成“专业师资库+课程孵化器”可持续模式。通过挖掘青马工程学员、青联委员、青年创业者等58名“青年合伙人”,项目孵化了13个青年社会组织,形成“学习-实践-反哺”的闭环生态。南谯区青联委员赵云带领的“黄连之光医疗服务队”,既在夜校开设中医养生课,又定期为社区老人推拿理疗;学员肖陈圆将金融反诈知识融入情景剧教学,开发出互动式反诈课堂;青年理发师朱文祥白天经营门店,晚上化身志愿者讲师,带动30余名青年加入“银发义剪”行动,为行动不便老人提供上门服务超200次。
这种创新探索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社区青年之家月度人流量提升了,周边商户夜间客流量增长了,更涌现出多名青年学员转型社区志愿者。夜校学员金叶表示:“在夜校学习的经历赋予我能量,如今转型成为社区志愿者,希望传递更多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