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过农家院,阳光展现幸福园。”定远县二龙回族乡红卫村嗟虞庄,自家300多平方米农家小院的大门柱子上,74岁村民林玉先请人用红漆刷出的一副对联,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他对当下和美乡村建设的真切感受。“不搞大拆大建,保持乡村原本风貌”,二龙回族乡通过“微改造、微提升”,勾勒出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村庄向美,生态向好,产业日盛,精神面貌朝气蓬勃。二龙回族乡只是定远县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在定远县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场关乎乡村“颜值”与“内涵”的深刻变革正火热上演。全县各地,当乡村全面振兴的号角在广袤大地被嘹亮吹响,“和美乡村建设”已经成为最为动人的旋律,记录着一个个乡村从“外在美”到“内在美”、从“一时美”往“持久美”、从“环境美”向“发展美”的华丽转身。
我们的家乡是花园
林玉先乐观豁达、爱开玩笑,向记者笑着说,他是红卫村村史村情馆的“馆长”,其实负责村史村情馆的日常卫生管护。别的农户家前屋后种些蔬菜瓜果,他偏要将两三百平方米的空地全部铺上草皮,还放置了造型精巧可爱的大鹅、小鹿雕塑。
“蔬菜吃不完,种多了也浪费,不如搞些花花草草,美化环境。”林玉先淡淡地说。
放眼嗟虞庄,家家户户都像小花园一般精致整洁。以前破旧半倒的院墙重新修缮,荒地里都种上了菜。二龙回族乡政府还为村民免费提供500株薄壳山核桃树苗,供他们栽在门前屋后的空地里,等到挂果后,收益全归村民自己。
“南二龙、北拂晓”,是定远县和美乡村建设的“代表作”。
拂晓乡庄杨村谢集组,曾经是脏乱差的典型。包组干部朱俊红回忆说:“谢集地势低,一到下雨天,雨水、生活污水都积在村口,积久了,水又黑又臭。加上村民都将厕所和猪圈建在院外,盖得又乱,整个村子毫无颜值可言。”
谢集组的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建设始于2022年。
村民王兆清的房子位于省道边的村口位置,家门口空地上不仅种了二三十棵树,小的碗口粗、大的也有30多公分直径,还建有厕所和猪圈。乡里村里干部找到他,说为了把村庄打造得漂亮一点,想把这些树砍掉,厕所和猪圈也得拆掉。
“该砍的砍,该拆的拆,该移的移。”王兆清二话不说。
很快,村口这片地被建了广场,还铺上草坪,地上立了“美丽谢集”四个大字的白色地标,确实漂亮起来了。
看到变化,更多村民也纷纷表态:“该砍的砍,该拆的拆,该移的移。”就这样,整个村庄渐渐地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拂晓乡和美乡村建设中,出现一个非常特别的现象,“干部领着群众一起干,群众比着群众干”。这一现象背后的实质是,村民真正成为和美乡村建设的主体。
人居环境整治,坚持“小提升、微改造”,加快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光”美丽图景;农村改厕提档升级,完成智能化长效管护22个乡镇全覆盖;河塘沟渠水清岸绿,推行“万村清万塘”……
在定远县,一个个和美乡村如珠似玉,清丽温婉,它们散落在青山秀水间,成为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
咱农民住上小洋楼
“这几根电线杆,怎么杵在小区道路中间?”“马上连根切除,移到居民区旁边,这条路全部铺上水泥路,保证不碍事。”西卅店镇高潮村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工地上,包保项目建设的镇干部陆凤海,面对村民的疑问,干净利索地当场解答。
“桥头杨楼房建成38套、瓦房建成14套,王家组楼房建成18套、瓦房建成12套,老年服务中心基础施工完成,配套用房正在内部装修……”陆凤海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我每天至少要跑两趟工地,对项目进展了如指掌。”
据介绍,经合肥工业大学规划设计院对高潮村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进行规划设计,西卅店镇在推进精品示范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将村景观、建筑与自然风光融合一体,突出建筑风貌整村打造。特别在尊重农民意愿、引导农民全程参与的基础上,把原生态乡土特点彰显出来,留住乡风乡韵乡愁。
找装修队、跑建材市场、挑好日子……连日来,朱湾镇大户陆村陆西组村民袁先党,成功“拿下”一套三面院子、上下两层的156平方米“小洋楼”后,乐呵呵地忙得不可开交。“房子漂亮,房型也好,就等着装修好了,一家人搬进去住了。”袁先党笑着说。
让袁先党一家十分满意的新房,属于大户陆村居民安置点项目之一。
朱湾镇立足农耕文化与院落经济,植入微度假休闲生活元素,打造“水湾心院”农耕院落文化度假村落。该安置点整体规划约150亩,拟安置343户,目前已安置34户,周边水、电、路、网基础设施、活动广场、停车场、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
七里塘乡韩圩中心村,和煦的阳光将温暖洒满座座庭院。整齐划一的独栋两层小楼,和院子里悠然自得的村民,组成一幅和谐美好的画卷。
“自从搬到新家后,我们享受城里的配置、过着乡村舒适的生活。”韩圩村光明小区居民张如周笑着说。他家以前住的是瓦房,一到下雨天房子就返潮;如今住进130平方米的新居,上下两层4间卧室,“儿子女儿过年过节都争着带孩子回来”。
光明小区是定远县最大的安置小区,总规划609户,2021年开工建设,2022年申报为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2023年一期建成并顺利通过省级中心村验收,二期正在加快建设中。小区建成后,村民根据需求选择不同户型,每户都是独门独院,宽敞舒适。
从为村民新楼看守工地的乡镇干部陆凤海,到拿到新房准备装修的农村新业主袁先党,还有已经住进新家的新农民张如周……随着城乡融合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住上新楼,真正实现从“村民”到“居民”的转变,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截至2024年底,定远县已完成117个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任务,能仁乡农科村、拂晓乡庄杨村、七里塘乡韩圩村、炉桥镇河头村等一批设施完善、村庄和谐、生活幸福的省级中心村陆续建成。特别是西卅店镇高潮精品示范村一期项目全面启动,居民自建房初具规模,雨污管网等配套工程基本建成,文化大礼堂等公共服务设施正紧锣密鼓加快施工,基于双孢菇产业基础之上的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蘑菇小镇呼之欲出。
记得过往 留住乡愁
2023年3月,二龙回族乡红卫村嗟虞庄开始人居环境示范点建设时,成立了由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的理事会。“咱们村口的虞姬墓,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人居环境整治时,能不能把虞姬文化结合起来?”理事会采纳了村民的建议,每位村民都成了规划师。嗟虞庄的未来,就在大家集思广益中成了型。
很快,大家的想法都实现了:村庄入口处建起“望虞亭”,西边正对着虞姬墓;新建了村情村史馆,采用汉代建筑风格;村民房屋外墙,画上容颜倾城、才艺并重的虞姬形象……
最热闹的还是村里的大舞台。
去年,村理事会动员村民凑钱请戏班子来演出,张家凑50元、李家凑100元,原打算只唱7天,结果凑到的钱够唱半个月,于是真就唱了半个月。
“每天来看戏的人好多,下午有千把人,晚上人更多,周围张桥、胜利,以及离这有20多里地的仓镇的,都有人过来看戏。”村民林玉先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然兴奋不已:“我活了这么大岁数,嗟虞庄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
张桥镇陶铺村北张胡组有一间“匠心馆”,里面珍藏着一件件铁匠、石匠、木匠使用过的老式工具,和一些有些年代的手工艺品。
80岁的铁匠胡仁法,掌握着一把备用钥匙的“特殊待遇”。几乎每天,他都会和妻子结伴来到他的铁匠铺,“叮叮当当”中消磨时光,也为左邻右舍打些趁手的农具。
风箱呼呼作响,炉火熊熊燃烧,胡仁法熟练地挥舞着大锤,在砧子上敲打着烧红的铁块,四溅的火星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叮叮当当”中,一把镐头终于成型,胡仁法举起这件铁器凝目端详。对于这位老匠人来说,这种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
传统的铁匠、石匠、木匠,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小小一间“匠心馆”,不仅是技艺传承的阵地,更是唤起无数人乡愁记忆的温暖角落。
严桥乡红岗村,有着独特而辉煌的历史篇章。
“学大寨,赶郭庄,追红岗”,是20世纪70年代的一句口号,旨在推广定远县红岗大队农业学大寨的先进经验。红岗大队在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表现出色,成为当时全省一面旗帜。
如今,这里修建了“红岗站”“红岗大礼堂”“红岗记忆展示馆”“红岗知青农场”,保留着当年许多旧物件和老照片。“不少老一辈知青故地重游,看到熟悉的场景,不禁热泪盈眶,感慨万千。这里是他们挥洒青春汗水的地方。”红岗大礼堂讲解员陈晓敏说。
据介绍,严桥乡坚持“以农为本、以文为魂、以旅为路,农文旅共融发展”思路,依托20世纪70年代红岗插队知青群体多的优势,以“红岗记忆”为核心,通过植入知青文化新业态,把红色基因融入乡村振兴中,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或是故乡的戏台、熟悉的唱腔,或是祖辈用过的农具、承载记忆的家书,或是古老的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或是一起劳作一起奋斗、为这片土地抛洒热血和青春的激情岁月……这是努力留住更多定远记忆、守护乡情乡愁的生动实践。
乡愁,作为一种情感纽带与文化记忆,许多村民有着深厚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恰好成为乡村治理的有效抓手。
定远县在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借助“乡愁”内在的精神力量,将其作为乡村治理的宝贵资源,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培育新兴文旅产业,努力让“记忆得以新生、文脉得以延续”,同时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