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益
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定远县11个民族村立足自身特色,紧紧围绕乡村产业与乡村建设两大核心要点,积极探索发展路径,持续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为乡村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全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
多元产业协同共进,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特色养殖产业蓬勃发展。以二龙回族乡为典型,羊产业和鸭产业成为助农增收与民族团结的关键产业。当地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深化“政府主导+企业带头+农户受益”机制,全方位推广先进技术,推动产业稳健前行。鸭产业已构建起完整产业链,咸香板鸭声名远扬,年销售量突破15万只,销售额达1200万元。政府投资500万元建设的民族食品加工厂,年加工板鸭超5万只,销售额60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8万元,带动80余人就业,吸引近百家主体投身板鸭生产加工,形成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农文旅融合产业活力迸发。秉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村深度挖掘回族文化、红色文化及产业特色资源。二龙回族乡动员约165名媒体及自媒体达人,对传统武术、运动和民族美食进行85次宣传推广,营造浓郁民族风情氛围,激活乡村旅游市场。通过“政府+村集体+农户”模式,生产加工民族特色美食,打造品牌包装,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依托虞姬墓、蓝玉井等文旅资源,规划打造精品民宿与农家乐,提升游客体验,促进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村企联建产业成果丰硕。三和集镇回民村积极与企业对接,新建农产品加工项目,吸引安徽星麦食品有限公司入驻,投入450万元建成三条糕点生产线,产品畅销全国,年产值达300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贡献30万元收入。安徽泛农肥业有限公司入驻原养鹅场,年产值400万元。村企联建使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攀升至60万元,带动56名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4万元。池河镇池阳回民村全力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园建设,招引5家企业入驻,其中规上企业2家,涵盖电子、轻纺、电器等产业。产业园通过村企联建实现年产值8000万元,税收48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4万元,带动150余人就业,其中脱贫人口18人,人均年增收4.5万元。
特色种植产业稳步前行。池阳回民村利用“农转用”闲置土地及村集体土地,在村“两委”带领下,组织群众种植绿化草坪、瓜蒌、芍药花等特色产业。目前草坪种植约30亩、瓜蒌750亩、芍药花12亩,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0万元,并成功注册“池阳”瓜蒌品牌,通过参加“梅白鱼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提升特色农产品知名度。
多管齐下推进建设,提升乡村整体风貌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二龙回族乡建成日处理量1200吨的污水处理厂,解决民族食品产业园污水处理难题。积极促进产业园企业与中汤村、三苏村联建,新建810平方米的三苏村党群服务中心。三和回民村借助村企联建推动乡村发展,池阳回民村在乡村振兴产业园建设中注重完善周边基础设施,为企业发展和群众生活提供便利。
乡风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三和回民村积极开展“文明家庭”“最美村民”等评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引导村民树立良好道德风尚。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建成大沟嘴、供销、牛塘3个公园,实现村庄净化、绿化、美化。二龙回族乡注重民族特色文化习俗传播,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基层治理能力有效提升。池阳回民村结合实际商定村规民约,发挥“一约四会”作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参与信用村建设,成立信用网点,通过积分兑换日用品提升群众获得感。健全多元化解工作机制,化解各类隐患矛盾,引导“五老”人员参与基层治理,架起为民服务“连心桥”。
生态宜居乡村逐步构建。池阳回民村学习贯彻“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坚持“五清一改”,拆除无功能建筑,清理黑臭水体,建成多个小游园等,营造舒适人居环境。打造多个村民组人居环境示范点,发动群众整治门前环境,利用废弃材料打造微景观。
持续深化“万企兴万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为鼓励更多企业聚焦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两大重点,持续开展好“万企兴万村”行动,积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截至目前,定远县累计投入县财政资金6670余万元支持民族乡村发展,11个民族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70万元,其中5个民族村突破100万元。通过村企联建,招引企业24家,带动2000余人“家门口”就业,村民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村集体年增收30万元以上。未来,定远县民族村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探索创新,推动民族村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让民族乡村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