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路
近年来,南谯区龙蟠街道坚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探索构建“党建+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模式,坚持“大事协调化解、小事就地解决”,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
党建引领融入法律元素,促进调解力量专业化。龙蟠街道持续深化社区“大党委”建设,与区法院、区司法局结对共建“亭和美”解纷服务站,创新开展诉源治理工作,将辖区内可能起诉的案件进行关口前移。统筹整合辖区资源,与知秋律师事务所合作共建,成立“南谯区法学会龙蟠街道工作服务站”,组建一支5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团队,根据需求对接调配律师,为街道社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自合作以来,提供化解矛盾等方面服务80余起,服务时长近500小时。成立街道和社区两级人民调解委员会,选聘4名退休法官、检察官等担任专职调解员,在“龙蟠心桥”调解站轮班接访,分片区参与社区矛盾纠纷调处,提高初信初访化解率。
网格管理融入社区治理,促进矛盾化解零距离。龙蟠街道实行“党建+网格+微治理”模式,将辖区22个小区划分为113个网格,由社区“两委”成员和社区工作者担任网格员,发动骨干党员、志愿者等担任网格信息员,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点面结合、相互协调”的社区调解网格。依托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健全信息收集、问题发现、任务分办、协同处置、结果反馈的工作机制,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中敏锐捕捉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隐患,通过调解、协商等多种方式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切实将矛盾纠纷调处从“最后一公里”缩短到“零距离”。探索开展“联岗联户”试点,将1968名报到的在职党员全部镶嵌在网格单元之中,主动进入楼栋微信群收集群众诉求,建立一线服务群众的民情“微网格”,真正将在职党员由“单位人”变成“社区人”。
红色调解融入团队建设,促进调解工作开新局。龙蟠街道深化“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针对乱搭乱建、违法经营等涉及多部门处理的“硬骨头”,由街道牵头召开联席会议讨论研判重点问题,各部门相关负责人根据街道需要共同参与现场接访依法进行政策解答,联合调解城市管理、违法建设、消防安全等矛盾20余个。发挥银发先锋力量,打造“五老工作室”,摸排出老党员、老干部、老退伍军人、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人员41人,探索构建小矛盾“五老”随手调、一般纠纷“五老”组团上门调、大矛盾社区“三说会堂”调的三级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共调解纠纷120余起。创新“党员志愿服务+人民调解”新模式,细化矛盾纠纷类型,成立物业纠纷、家庭纠纷、邻里纠纷3支专业调解志愿服务团队,灵活采用现场调解、上门调解、预约调解等方式,实现矛盾纠纷精准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