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06日
第A06版:印象滁州

三十多年了, 一路风雨一路情

《天长女史王贞仪画册》发行

群众的需求,放在了我们心上

□讲述人:曹其龙

3月1日,《天长女史王贞仪画册》发行暨王贞仪祖籍地论证会在天长市举行。来自省内各地的学者和专家齐聚一堂就相关议题展开了研讨交流。

王贞仪是清代天长籍女科学家和诗人。她才品优长,精通天文历算,兼谙医学病理,通晓诗词歌赋。她凭借其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曾被《自然》杂志评为“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性科学家”,200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她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

《天长女史王贞仪画册》的作者,86岁高龄的诗书画家涂福颐先生首先作了关于画册创作历程和出版过程的介绍。与会嘉宾通过欣赏画册,对其内容、特点、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同时,就王贞仪祖籍为天长北乡的具体范围,从史料佐证、族谱推论和古迹寻访等角度进行了热烈讨论。

据了解,《天长女史王贞仪画册》共收录作者21幅画作、8幅原创诗作及书法作品,由安徽省史学名家宋霖作序,中国艺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王万朝)

▲陈浅村党群服务中心。

▲陈浅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

咱们村“两委”班子虽然人数不多,却是联系干群关系的桥梁与纽带。因此,我一直把班子建设放在首位,致力于组建一支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战斗队伍。一方面,我坚持理论学习不放松,通过抓好“三会一课”、参加学历提升等方式给自己“充电”,主动带领村“两委”干部赴周边发展好的村学习取经,提升村“两委”干部履职能力。同时,我也特别注重后备干部的培养,动员那些致富能手、返乡大学生来村里跟班锻炼。

“村里的工作都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这才是咱们的终极目标。”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上。村里建立党员干部包片联系制度,我与村“两委”干部一起走遍全村32个村民组,做到村情民情都清晰熟络、了然于心。

还记得2020年那个暴风雨夜,接到上级防汛通知,我带着6名村干部和防汛突击队迅速集结,成功转移安置了11户18名群众,彻夜奋战化解了金桥新村河段漫堤风险,保障了周边万亩良田。“群众有需求,我们就得有行动”,我想这样才能成为群众心中的好干部。

“曹书记,下班了,我们先走了!”村里几个年轻干部临走之前笑嘻嘻地朝我打了招呼,我笑着朝他们摆了摆手,“路上慢点啊,注意安全!”夕阳西下,又是一个宁静的黄昏,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我的思绪渐渐飘远,仿佛回到了1990年的那个傍晚,也是这样宁静而美好,第一天在村委会结束工作的我满怀新奇与自豪,骑着自行车沿着泥泞的小路回家,耳边还回响着老村支书温暖的叮咛,“小曹啊,骑车悠着点啊!”从晨光初照到暮色四合,岁月流转、四季轮回,我在村委会的时光转瞬即逝,仔细一算,竟然已经三十五年了。

我所在的陈浅村,坐落在一片圩区之中,早些年可真是个“烫手山芋”,常年被“产业弱、村民穷、劳动力外流”这些问题困扰……可我们从来没打过退堂鼓,一代又一代人,把满腔热血都洒在了这片土地上。

曹其龙,男,汉族,1970年1月出生,199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全椒县十字镇陈浅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2025年1月获评安徽省优秀村支书。

人物简介

2月28日,《来安文化丛书》首发式暨推进县域文化繁荣兴盛研讨会在来安县举行,来自省市县文化领域的专家教授、作家、文学爱好者以及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文化盛事,推动地方文化传承发展。

据悉,《丛书》集约了本地和滁州历史文化各界专家,组成编撰审读队伍,经过认真搜集整理、深入挖掘资料,精心筛选编撰而成。从启动编撰到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历时四年。《丛书》包括《来安地名探源》《战地黄花——抗日战争时期的来安文艺》《来安风物》《来安风采》《永阳墨韵》《影像来安》《文韵来安》《诗意永阳》8本书,200多万字,近千幅图片,多角度呈现来安人文历史、民风民俗和文学艺术创作成果,多层次展示来安文化艺术魅力。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交流了《丛书》的文化特征、社会效益、时代价值,并围绕来安文化研究前景、县域文化发展路径展开研讨,认为《丛书》既照亮了来安文化星空,更为新时代文化传承搭建了精神桥梁;《丛书》作为地方文化普及读物,通俗易懂,有助于推动文化建设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丛书》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成果,将为地方文化研究提供新的基础。

首发式现场进行了赠书仪式。“《丛书》积聚了来安文化,是经过岁月淘洗和历史选择的精品,对于新时代的我们来讲,是一座非常宝贵的知识宝库。”受赠《丛书》的王先生对记者说,“来安是我家,我会带着家人细细品读,体味风韵,记住乡愁。”(陈姝妤/文 计成军/摄)

《来安文化丛书》首发

环境卫生脏乱差,过去一直都是我们村的“老大难”问题。我带领村“两委”干部认真谋划,向群众摆事实、讲道理、宣政策,立志要将陈浅村打造成一个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我们重视村民的意见与建议。开展村内资源大摸排,了解群众需求、问题反映、服务缺项,细致记录房前屋后整治、菜园规划管理、畜禽养殖规范、河塘清淤等具体问题。同时,充分利用微信群、抖音、户外电子屏、流动广播、宣传栏等多种媒介,广泛宣传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工作安排,共收集34条来自村民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始终将“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尺。

我们持续推动各项措施落地。2022年,积极争取县级部门233万元资金支持,用于开展甘一新村人居环境示范点建设,以此为契机,陈浅村全域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针对百姓出行难的问题,我们深入调研、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成功为黄跳、小赵、谢村等8个村民组修建水泥路7.2公里,惠及村民800余人。

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长效管护的“课题”又摆在了我的面前,为了持续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我带领村“两委”班子一起,不断探索,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积极性,激励更多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形成干群一心的良好氛围。最终,原本看起来破败的村庄实现了“改头换面”,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实现良性互动,村民的生活品质也大幅提升。

如今的陈浅村,生机勃勃,面貌焕然一新。我依旧习惯于穿梭在沟渠道路、田间地头、各个村民组之间,对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户人家,我都无比熟悉,也怀有深厚的情感。

展望未来,陈浅村的发展之路既充满希望又面临挑战。而我与陈浅村共同走过的三十多年奋斗历程,绝非终点,而是新篇章的开始,期待着更多未完待续的精彩故事。

在陈浅村的振兴之路上,我一直在琢磨如何用活村级的“一圩春水”,将水田变为“聚宝盆”,带着群众多渠道增加收入。2018年以来,我带领村“两委”干部开始了一场覆盖全村的产业大调整。地处圩区,那我们就用好这个资源,将劣势化为优势。于是,我们依托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优质水源,发展了稻虾连作、螃蟹养殖和莲藕生态种植三大主导产业,通过水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谋定发展方向后,下一步就是盘活土地资源。我们对村级资源进行摸排并分类登记、理清权属关系,整合大小不一、互不相连的土地、水面,统一发包、租赁,打破原有农户家庭自产自销的模式,推动规模化产业发展。近年来,村内累计盘活250亩土地,租赁两个电站,村级集体经济年均增收20余万元。

发展特色产业的初期,我们积极争取扶持资金来保障项目实施运营。三年来,共争取项目资金370万元,建成100平方米冷库、600平方米钢架房龙虾交易市场、6000平方米龙虾收储中心,租给企业及大户,集体经济年增收22万元。

此外,我们还主动寻求与企业对接,与全椒县潘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村企联建。我们为企业流转土地、水面,将街西电站和赵坝电站出租给潘氏企业用于稻虾连作排灌,最终成功发展稻虾、稻渔综合养殖新模式,一水两用、一年两收,潘氏万亩生态养殖基地每年产出2000吨小龙虾和近6000吨优质水稻,产值近亿元,先后获得全国小龙虾产业十强养殖企业、省级标准化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基地、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场、省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万亩示范区、市级小龙虾繁育良种场等称号,陈浅村也成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成功样板。

如今,致富的种子终于在陈浅这圩春水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陈浅村鸟瞰图。

致富的种子,播进了“一圩春水”

乡村的变美,点亮了幸福生活

▲陈浅村打造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万亩示范区。

文化动态

2025-03-06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28112.html 1 3 三十多年了, 一路风雨一路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