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来安县始终将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等作为深化农村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抓手,坚持宣教并重,紧扣关键节点、关键人群,多措并举,大力推进,让思政之风吹拂乡村,不仅提升了乡村文明程度,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修订村规民约,强化群众思想引领。该县坚持把完善村规民约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各村结合实际,制定了接地气、易操作的村规民约,将尊崇法治,拒绝铺张浪费、人情攀比、高价彩礼等内容纳入其中,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目前,全县143个行政村、社区均已制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爱护环境等为主要内容的村规民约,并通过在乡村显著位置宣传展示,引导群众自觉遵守,增强群众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这一举措不仅规范了村民行为,还通过思想引领,提升了村民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
完善“一约四会”制度,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该县通过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赋能乡村振兴,提升乡风文明。目前全县143个行政村、社区均建立了“一约四会”,即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并设立移风易俗信息员,发放“四会”登记本,积极宣传喜事新办、丧事简办。近年来,“四会”组织劝导取消或简办红白喜事1000余场次,有效遏制了铺张浪费和攀比之风,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
搭建示范平台,引领文明新风尚。来安县依托乡镇、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设置邻里中心等场所,为群众举办婚丧宴席提供便利。新安镇黄坝村、汊河镇黄牌村等试点设立“邻里中心”,免费为村民提供“红白事”办事场所,由村民申请开办宴席、志愿服务队购置食材,要求每次宴席不超过15桌,每桌食材费用不超过300元,有效避免了铺张浪费现象的出现。水口镇利用原武集乡政府闲置空地打造移风易俗主题公园,展示滁州市移风易俗行为规范、新“二十四孝”、家风家训等内容,进一步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和道德自觉。这些示范平台在为村民提供了便利的同时,还帮助村民树立了文明新风尚。
推广文明积分,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该县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统筹指导下,各所站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需求,制定《文明实践积分兑换管理制度》,设置“美德银行”“爱心超市”等积分兑换点近200个,将“银行、超市”中的每件物品按值计分,量化善行义举,让德者有得。积分项目涵盖志愿服务、环境美化、垃圾分类、移风易俗、家风传承等多个领域,推动乡村治理由“村社事”向“家家事”转变。同时将积分成绩与评优表彰相结合,评选出“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和“好公婆、好媳妇”等荣誉获得者,并在文明创建宣传栏和“时代新风长廊”宣传推广,让群众有“镜子”可照、有“尺子”可量、有“标杆”可比,既调动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又增强了村民的思想觉悟和道德责任感。
多种形式开展活动,深化移风易俗宣传教育。该县充分利用各类阵地、载体,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近年来,全县绘制移风易俗文化墙2万多立方米,利用应急广播、乡村大喇叭广泛宣传移风易俗政策、知识近万次,利用逢集、节假日等活动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滁州市移风易俗行为规范》等宣传资料3万余份,开展文艺活动、主题宣传教育活动500余场次。在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月期间,开展“村规民约我践行”、移风易俗知识宣讲、传统曲艺民俗展演、餐饮浪费专项整治等主题活动近百场,累计受益群众2万余人。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通过思想教育,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落地生根。
农村思政建设是乡村振兴重要保障。来安县将继续强化思想引领、文化浸润和制度保障,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滋养。
(文 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