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4日
第A08版:明光新闻

搭建聚才大平台 营造留才好生态

明光全力筑就县域高质量发展人才新高地

李增彪 瑚艳青

2024年,明光市认真落实“人才兴皖”“满天星人才计划”,深入实施“嘉山英才”计划等系列人才工程,聚力打造产才融合发展新高地,取得了“五个第一”的好成绩。历史首次入选国家引才计划2人,居全省县域第一,海外引才做法在全省海外引才暨人才安保防专题部署会上获通报表扬。

构建重才的新格局

每年“新春第一会”聚焦“双招双引”,对标对表市委,围绕海外人才来明创新创业、外国人来明办理工作证等工作,谋划制定招才引智十大举措,创新出台“嘉山英才计划20条”“制造强市38条”“科技创新发展14条”等政策文件,内容涵盖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服务等方面,形成“1+N”人才政策体系。坚持把人才工作作为“一号工程”,将“党管人才”落到实处,“一把手”抓“一把手”,形成党委、政府、部门、企业齐抓共管“第一资源”的格局,及时有效破解人才发展难点问题150多个。坚持“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整合部门资金,集中资源办大事,统筹投入人才专项资金1.5亿元,占一般预算收入达5.9%,总量和占比均居滁州市前列。

唱响引才的最强音

围绕产业发展所需,设立产业基金30亿元,投资人才项目18个。建立重大投资项目人才信息备案制度,将19名高层次人才编进产业链招商小组,引进国家级人才项目1个、省级人才项目4个,总投资22亿元。建立1500名明光籍在外人才库,精准定位人才资源,实施“嘉人回家”计划,推动“嘉人”回投项目15个,其中1家企业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上海市明光商会成立长三角(上海)招才引智工作站,建立青年人才驿站,与江苏省人民医院合作共建医疗联合体,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设立人才飞地6个,定期与安徽大学、合肥物质研究所、南京工业大学等长三角高校院所互通需求信息,新引进国家级领军人才6人、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151人,新增就业大学生4696人。

搭建聚才的大平台

全面整合政产学研资源,与北科大签署校地合作协议,与上海交大、安农大拟定二期合作事项,常态联系对接高校超20家,利用凹凸棒联合研发中心、皖东综合试验站、滁州学院明光转移转化分中心等校地合作平台人才聚集优势,新增大院大所合作15个,校地双方联合申报国家、省级重点科研项目5个,总金额1.5亿元。举办“智汇明光”系列活动,开展第三届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评选出优质人才项目6个,先后举办“明光市与北科大签署校地合作仪式”“第二届中国数字渔业年会”“三棵树防水TPO峰会”等产业人才高端峰会7场,1000余名高层次人才齐聚明光、共商合作。为各类人才量身定制创新创业平台,获批省专精特新企业、省工业设计中心等19家,科技创新指数居全省前十。积极打造县域产教联合体,与晶澳科技集团、北科大成立明光市碳中和研究院、碳捕集与超级石灰制备示范性工程实验室。

营造留才的好生态

加大“四即四享”人才政策宣传力度,制定“全周期”服务指南,为人才提供“一对一”政策帮扶,帮助142位专家教授及企业家成功认定安徽省高层次人才、3名人才成功申报省安家补贴,全年帮助各类人才争取上级奖补资金2478万元,居滁州市前列,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加大“人才贷”金融产品推广力度,定期组织开展金融、银企对接活动,4家高层次人才企业签订供需协议,金额达1.5亿元,发挥人才贷等金融工具效用,累计发放10笔3806.9万元。“亭满意·一嘉亲”做法在全省推广,获评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优秀单位。创新人才服务绿卡制度,用心解决“后院后代”问题,34名县级干部直接联系47名专家人才,重要节日向高层次人才及在外人才3600余人发送祝福短信,开展在外人才座谈会18场,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强化人才爱国情怀。

2025-02-24 搭建聚才大平台 营造留才好生态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27493.html 1 3 明光全力筑就县域高质量发展人才新高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