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万晨露 全媒体记者张开兴)近年来,我市司法部门立足更好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不断强化法治建设核心竞争力,加快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步伐,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以高水平法治助力高质量发展。
强法治供给,做优专业服务。整合用活公证、律师、法律援助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为新质生产力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专业服务。持续细化“送法进企业”,2024以来实地走访企业732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公证联系点356个,研究解决企业生产运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撰写法治体检报告315份,提出法律意见建议1074条,保障新质生产力企业健康发展。增强法治人才队伍,组建知识产权专班,市、县分类组建“人民调解咨询专家库”,成立“八大产业链”助企服务团,满足因发展新质生产力催生的知识产权等方面法律服务新需求。
强法治监督,营造良好环境。创新行政执法监管模式,扎实推进“综合查一次”制度改革,推行新入经营主体合规引导告知制度,2024年以来全市减少重复检查932次,向企业精准推送政策信息超2万条,真正做到“无事不扰”。完善企业信息修复机制,实施涉企行政执法“三书同达”改革,已完成1740余例行政处罚案件“三书同达”流程。锚定市内优势新质生产力企业,以物流行业为切口,制定行政监管、涉诉风险和法治增值服务三张清单,绘制行政审批流程图,不断强化经营主体合规经营意识。
强法治保障,打牢坚实基础。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等多元调解机制作用,推进“一站式”解纷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服务支持科技创新,推动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行业协会设立行业性调解组织,建立知识产权律师调解室,推进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加强涉企类行政复议案件受理工作,将行政复议调解贯穿到行政复议案件办理全过程,2024年以来通过调解申请人案前主动撤回行政复议申请135件,受理后通过调解成功终止案件审理218件,有效维护市场秩序,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坚实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