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南谯区近年来不断创新人才振兴机制,聚焦育出来、引进来、留得住,不断深耕厚植人才沃土,不断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人才集聚地,为乡村产业发展蓄势聚能。
精准培训“育”人才。围绕水稻、蔬菜等本土主导产业和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开展粮油作物冬季管理、香菇制棒关键要点等实用技术培训,不断增强本土人才技术本领。去年以来,累计开展线下各类专题培训班7场,培训农民370人;线上培训7场次,培育各类“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等乡土人才133人;组织开展就业创业培训累计506人次,产业培训568人次。为支持滁菊加工技艺不断向做精、做大、做强方向发展,成立滁菊研究中心,开展滁菊制作技艺传承培训累计300人次,进一步壮大非遗传承力量。
左右联动“引”人才。立足全省“东向发展”战略桥头堡和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叠加的区位优势,积极与长三角地区高等院校开展互动交流和产学研合作,为本土产业发展引人才、研技术。去年以来,与中国药科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上海农科院等6家高等院校开展座谈11场次,签订产学研协议6份,开展品种选育、技术创新课题研究13项。
多管齐下“留”人才。建立29位区级领导和60家单位参与的联系包保“四上”企业和重点项目机制,常态化开展“遍访企业、助企纾困”活动。去年以来,通过走访调研、面对面座谈、电话沟通等方式联系人才61名,收集人才问题需求21项,已全部妥善解决。组织线上线下各类招聘9场,为求职者提供岗位数50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500余人。 (董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