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6日
第A01版:要闻

春潮涌动万象新

——我市2024年“双招双引”工作打出新攻势、取得新成效

全媒体记者李文刚

冬去春来,万物起始。

回眸来路,2024年,我市“双招双引”工作交出了一份提气的成绩单:

全市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442个、新开工427个、新竣工310个、新投产334个;列入省重点投资计划项目185个、总投资3755亿元,均居全省第二;参加省四批开工动员项目171个、总投资155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93亿元,均居全省第三;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437.8亿元,位列全省前三。全市新引进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博士等高层次人才663人;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4.1万人;新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省级领军人才数均居全省第二;连续三年位列全省人口净流入三个城市之一,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首次入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百强”……

2024年以来,我市坚持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战场”,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持续打出“双招双引”强大攻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项”上发力活力涌

2024年新春伊始,市委、市政府召开高规格、大规模的“新春第一会”,动员全市上下加压奋进、争先创优,吹响新一轮“双招双引”的冲锋号角。

招商引资,引进的是眼下的投资,促进的是明天的发展,培育的是未来的实力。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提档升级、爬坡过坎?面对这一大考,我市坚持以上率下,把招商引资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和重要引擎,聚焦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培育,压茬推进招商引资季度攻势,创新开展县市区、园区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开工专场活动,不断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蓄新优势。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在推进“双招双引”中,我市始终坚持“顶格战法”。市级领导既当“指挥员”又做“战斗员”、亲做招商“敲门砖”。过去一年,市领导共外出招商120余次、拜访企业300余家;各县(市、区)和市直两个园区主要负责同志外出招商1000余天,接洽项目近千个。

多年来,这种自上而下的推动力,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来自各地的企业家对此深有体会,也加速了一个个项目在滁签约落地、多点开花。

招商引资,是一个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更是发展的后劲所在。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招商引资如何实现从“量变”到“质变”?我市招商人心中有“谱”——

聚焦链主企业、关键环节企业、综合型区域型功能型总部等,制定招商方案,完善招商图谱,建立储备项目库,按图索骥、靶向开展“链式”招商,攻坚落地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激发释放产业链龙头项目“磁石效应”。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发挥省际合作园区平台优势,努力与长三角区域、合肥和南京都市圈形成产业配套,着力集成创新,推动招商模式迭代升级,打出一套务实有效的招商“组合拳”,加快企业与滁州的“双向奔赴”。

聚焦“8+3”新兴产业链,瞄准“高精尖”、紧盯“专新特”,推动各产业链招引落地一批“压舱石”“风向标”项目,加快形成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的产业新格局。2024年,全市新引进制造业项目占项目总数的93.0%,其中光伏、半导体等八大产业链项目占项目总数的77.8%;新引进战新、专精特新等高质量项目占比71.2%。

“走出去”招大引强,“请进来”共谋发展,招商引资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市场营销。市场瞬息万变,“打法”也要顺势而为、应势而谋。

年中,面对招商政策调整,我市快速谋划应对措施,陆续出台总部型经济、服务型经济等支持政策,摸排策划了50余个优质创新应用场景,推动成立园区运营公司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市县国有平台加紧设立10支产业投资基金,全力以赴下好“先手棋”,打好招商引资主动仗。

“智汇”滁州“满天星”

2024年12月14日,2024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结果公布,滁州连续第3年荣获“中国最佳引才城市”称号。

回望过去一年,全市新引进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博士等高层次人才663人,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4.1万人,帮助企业招工引才12.6万人次,全市人才总量突破90万人,首次入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百强”,跻身2024年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榜第71位。

如今,“到滁州去”已然成为一种现象和趋势,天下英才汇聚亭城的生动局面正在加快形成。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伴随传统产业升级、重大项目提速、新兴产业发展,现在的滁州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求贤若渴、唯才是举。

2024年以来,我市全面落实“人才兴皖”工程部署,大力实施新时代“满天星人才计划”,连续四年谋划实施招才引智“十大举措”。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领衔督办“加快建设英才荟萃的人才强市”1号提案、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召开高层次人才早餐会。市“四套班子”齐心协力,带头开展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三送三问三帮扶”活动,赴各地开展人才招引超百次,充分展现“千年亭城 醉美滁州”的引才诚意。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我市不断拓宽引才渠道,扩大引才半径,着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现代化新滁州建设事业中来。

对标长三角先发地区,我市常态化开展人才政策立改废释,先后出台高层次人才25条、大学生和高技能人才“六免六补六优化”18条政策等,构建较为完善的“1+N”人才政策体系。

紧扣“8+3”产业链,分产业链制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紧盯行业顶尖人才、高校专业人才、产业急需人才,实施“揭榜挂帅”“四海招贤”引才,攻破“卡脖子”难题83个,引进海外人才213人。

深挖长三角先发地区科教人才资源,主动融入G60、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城市联盟,接续举办“星耀滁州”“人才安徽行”“人才滁州行”系列人才活动200余场,院士助滁活动近50场,吸引境内外400多个人才团队来滁合作。

靶向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160余次。成功举办安徽“双创汇”走进滁州系列活动6场,签约项目21个,签约资金4380万元,发布技术需求123项,科技成果106项。

人才是一座城市的发展之基、转型之要、竞争之本。如何让“英雄有用武之地”,让人才专心干事创业?我市不断厚植高水平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在滁州,事业有平台、成长有环境、创业有机遇。

——打造高水平校地合作平台。先后与清华大学、南航等签订人才合作协议,累计与吉大、南农等38所高校、协会建立“人才强市合伙人关系”,共建“工大智谷”、南信大天长研究院、南农大滁州科教创新园等平台;推动在滁高校、职校建立产业链学院4个,新增绿色储能、光伏电池标准与监测等产业链专业27个。

——打造高质量开放合作平台。与上海徐汇、杨浦、松江三区共同挂牌星耀长三角(上海虹桥)人才会客厅,支持企业在长三角设立研发飞地20多个,入驻博士等高层次人才300多人。实施干部挂职锻炼“双百”计划,2024年选送140名干部、157名专技人才赴先发地区实践锻炼。引进中国科大、上海交大、国开行等高校、金融机构19名博士等到八大产业链和相关县(区)挂职。

——打造高能级科创研发平台。强化校企合作,开展“校企双聘”,从中科大、南工大等大学遴选35名专家教授担任企业“科技副总”,从重点产业龙头企业遴选98名高层次人才担任在滁高校“产业教授”。加快企业创新平台建设,2024年新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创历史新高。

营商环境“亭满意”

2021年10月28日,华睿生物制品研发生产项目正式签约落户中新苏滁高新区。如今,该公司已发展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β-丙氨酸生产基地。“落户中新苏滁高新区后,园区不断优化流程,帮助企业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开工、投产。”回想起园区全心全意为企业发展服务的体验,公司总经理刘红勇仍记忆犹新。

营商环境作为一个地方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已成为难以复制的竞争力和显性生产力。

我市深谙营商环境的优劣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近年来,坚持把创优营商环境作为“双招双引”的“强磁场”、释放活力的“稳定器”,对标省外先进、省内一流,动员全市上下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高水平对接、高效率承接、高质量融入,不断提升“亭满意”营商环境服务品牌建设,着力在区域竞争中赢得更多优势和主动,力求以“营商”之变实现“商赢”。

去年7月5日,我市于全省率先开展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后上线的“企业综合服务专区”,在市政务服务中心正式运行。该专区旨在通过集成前端服务,打造高效、协同的增值化改革中台枢纽,推动全市营商环境由“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迭代升级。

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路径中,增值服务是新赛道。2024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制定《滁州市全面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总体方案》,在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置企业综合服务专区,统筹15个涉企服务部门进驻。同时,搭建线上“亭好办”企业综合服务平台,集成金融服务平台、数字人才平台等现有各类涉企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上线“开办餐饮店一件事”等25个“高效办成一件事”,累计办理4.2万件,平均总跑动次数减少94%,办理总时限压缩69%,提交材料减少60%,行政效能提升50%以上。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政策举措落地见效是关键。我市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产业发展全链条,针对企业高频需求,收集涉企服务事项和增值服务事项清单,按照“成熟一批、公布一批”的原则,首批发布涉企服务事项76条。截至目前,共办理各类人才分类认定、奖补政策申报、企业信用修复等涉企服务事项2841件。率先完成惠企政策资金“四网融合”,在“皖企通”平台上线“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政策服务558项,划分减税降费等18类服务主题,在线兑付奖补资金7.9亿元,惠及企业2068家。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对人才的态度,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温度,更彰显城市发展的高度。我市始终信奉好的环境是留住人才的关键,持续优化“亭满意”亲商敬才环境,倾情办好人才高度关注的“关键小事”,努力营造近悦远来的养人生态。

我市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人才服务专窗、开设服务专线,整合市直部门50多项服务事项,设立企业“首席服务员”“助创专员”,推行“一站式”服务,开发数字人才服务平台,实现人才服务和人才政策“一窗通办、一卡通享、一网通兑”,让各类人才在滁州安心创业、舒心生活。截至目前,我市共发放“亭城英才卡”5251张、授信超20亿元。同时,依托数字人才平台深化人才政策兑现“四即四享”改革,自2023年10月改革以来,累计兑现奖补1000余笔共9400余万元。

贷款融资、住房保障等事项与人才生活密切相关,备受关注。我市强化人才金融助创,优化“天使投”“人才贷”“人才担”,为46家人才企业发放“人才贷”2.16亿元,给予11个人才团队股权投资8800万元,累计共有45个团队获批天使投资基金立项扶持,扶持资金超过2亿元。

为让青年和城市“同频共振”,我市发挥主城区优势,在全省首创打造“满天星”人才街区,建设“1+4”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布局“满天星”青年人才驿站,为来滁求职创业的青年人才免费提供短期住宿。持续开发拓展“人才滁州行·四色创游线”,让人才乐游滁州、乐创滁州。

2025-02-06 ——我市2024年“双招双引”工作打出新攻势、取得新成效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26758.html 1 3 春潮涌动万象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