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如椽巨笔,描绘出奋勇争先的壮丽画卷;嘹亮的奋进号角,鼓舞了勇往直前的坚定步伐。
2024年,来安县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聚力“四个突破年”行动,做好“四篇文章”,全力稳经济、惠民生、防风险。这一年,全县上下同心协力、苦干实干,经济发展总体态势平稳、民生保障有力、社会大局稳定,入选“2024安徽省县域综合实力三十强”……一份份辉煌的答卷,见证了来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谱写了现代化新时代滁州建设的来安新篇。
攻坚克难 勇攀产业发展“新高峰”
时代在变,来安县产业转型升级的脚步始终如一。
工业经济加力突破。金瑞投资、捷泰科技、晶科能源入选全省民营企业营收百强、制造业百强,中普石油连续两年荣获全省民营企业制造业百强。全力支持企业攀高向新,捷泰科技获批省级数字化车间,科来兴、联科新材料入选全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名单。专精特新“小巨人”总数达8家,金邦医药、立光电子分别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重点“小巨人”称号。金禾实业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实现零突破。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建成高标准农田8.2万亩,大英镇在全市率先试点建管运一体化模式。水口翻水站提量升级,独山灌区完成改造,江水北调“三站一闸”主体建成,水旱防御能力再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120家,农产品加工总产值132亿元,培育“皖美农品”2个,太阳谷食品创成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获评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三产活力加速释放。积极开展“徽动消费·乐购来安”行动,发放消费券500万元,拉动零售额1800万元。支持电商经济发展,16家电商企业网销额破千万,滁谷食品、徽粮人家获省级农产品网销千万元示范企业称号。推动文旅提质升级,“桃花节”“观鸟周”等活动持续走红,方家港樱花谷、林桥生态农庄获评“皖美银牌民宿”,蓝天大酒店创成四星级旅游饭店,三城龙虾小镇入选省级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基地。
来安既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又有“重整行装再出发”的豪情。该县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定力,勇于面对、敢于挑战,行稳致远开创了转型发展新局面。
凝心聚力 点燃项目建设“主引擎”
没有什么比塔吊高耸林立更能传递发展的信心,也没有什么比项目接踵落地更能激发经济的活力。今日的来安大地,已吹响了谋项目、争项目、抓项目、建项目的“冲锋号”。
招商引资增势能。深入实施“招商引资突破年”行动,开展“集中签约”“总部行”等活动,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2个、新开工51个、新投产36个,其中新签约10亿元以上项目6个,“三新”项目数均居全市前列,“6653”目标全面完成。实行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金禾合成氨、花洁尔纸品等一批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中汇发、喜神咖啡等一批优质项目顺利投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项目建设蓄潜能。升级“重点项目直通车”2.0版,推深做实重点项目调度机制,新开工项目92个、竣工95个。实施省重点项目15个、完成投资29.8亿元,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也是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来安县为企服务降本增效,延续落实“六税两费”减半等优惠政策,减税降费3.9亿元。开展助企纾困走访,解决企业用工1.5万人,化解各类问题1600个,企业满意率超99%。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新渠道,政银担业务规模扩大至56.5亿元。政务服务提质提效,“数字来安”指挥中心投用,全省率先完成镇村便民服务中心升级改造。“数字滁州”评价连续7年领跑全市。全省首张“生产+研发”一址两用食品生产许可证在来安颁发。创成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
乘势而上 跑出改革创新“加速度”
制胜未来,关键是要紧紧抓住改革创新这个变量,推动发展全面迈向高质量轨道。
园区建设重点发力。开发区调区规划获省政府批复,规划用地新增3.6平方公里。启动顶汊省级开发区筹建,完成可研、总规、环评等前期工作。文勤路等14条道路通车,功能区启动区6.5平方公里实现路网通达。高新技术服务中心、产业邻里中心、黄牌22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用,产业配套逐步完备。推行土地集约利用、多元供应,盘活低效用地622.8亩,供应各类建设用地1050亩。开发区综合考核连续两年全省第9。
科技创新多点开花。实施“双倍增”行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2家、增长20%,科技型中小企业增至325家、增长83.6%,增幅分别居全市第1、第2。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9.8亿元、增长21%,总量、增幅均为全市第2。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19家,立光电子获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金禾实业荣获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全市唯一。申报省科技创新攻坚项目2个。成功举办第四届“星耀来安·人才科技节”,新引入高层次人才109人,入选“双创之星”“产业星苗”项目数全市第1。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来安县不断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全县改革创新任务落到实处,打造更具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使高质量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真抓实干 共绘城乡环境“美画卷”
无论是基础设施完善的城市,还是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从城区到乡村,城乡颜值不断被刷新。
近年来,来安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实现城乡综合提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品质城市增添新内涵。投入1.2亿元升级自来水净化工艺,来城3个水厂联网恒压供水。投入1.3亿元改造老旧小区52个、新增便民停车位3619个、改造修复排水管网19.3公里,城市配套不断完善。全力保障宁洛高速“四改八”工程建成通车,东外环路全线贯通,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城市生命线一期正式运行,实现来城燃气、给排水管网安全监测全覆盖。深入推进河道综合整治,内城河“水活明净”成效持续巩固。
和美乡村焕发新活力。实施和美乡村“2211”工程,建设省级精品示范村3个、省级中心村4个。持续推进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打造美丽村庄60个,完成改厕4000座。创新“强村富民十举措”,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量近亿元,百万强村24个,半塔鱼塘村、独山王巷村集体收入超200万元,村均实力居全市第2,乡村振兴全面提速。
宜居环境展现新面貌。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连续6年秸秆禁烧“零火点”,PM2.5、PM10年均浓度、优良天数比例均居全市前三。完成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来河、沛河、清流河3个国控断面以及屯仓、陈郢等10个饮用水源地平均水质综合达标,平阳水库创成省级幸福河湖。常态化抓好河湖管护,持续巩固长江十年禁渔成果。扎实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稳定,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
用情用心 串起惠民利民“同心圆”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民生领域的“关键小事”,是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一直以来,来安县一以贯之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始终把增进和改善民生福祉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民生保障向实迈进。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民生支出41.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6%。扎实推进50项民生实事,十件实事基本完成。夯实养老服务基础,14个农村幸福院建成运营,12个乡镇敬老院全面升级,入选全省第二批农村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全市唯一。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行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4.8%、99.5%。强化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6亿元,惠及1.7万人次。
就业形势向好发展。全面落实稳就业政策措施,新增就业8233人,转移农村劳动力近1.5万人,再就业率超8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创成省级“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10个,新河社区获评省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上丞创业园获批省级青年创业园、全市唯一,全省仅4家。
教育事业向优提升。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建成新昌路幼儿园,改扩建公办幼儿园、中小学14所,撤并学校2所,新增学位1540个。扎实推进“双减”工作,42所义务教育学校实现课后服务“两个全覆盖”。滁州市信息工程学校被认定为安徽省优秀中等职业学校。滁州市特殊教育学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优质医疗向广覆盖。妇幼保健院正式运营,新增名医工作室5个、市级重点专科4个,看病服务“一站式办理”、县域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实现全覆盖。集中带量采购药品、耗材9批,价格平均下降52%,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家宁医院荣获长三角大健康产业优秀企业称号。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县中医院胡家龙工作室获批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工作室。县人民医院创成三级医院,入围“全国建设家庭友好型工作场所”案例、全市唯一,全省仅3个。成功创建安徽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统筹规划 编织社会安全“防护网”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如今的来安,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平安春风遍地吹拂。
该县深入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扫黑除恶常态化,“双提升”工作不断夯实。传统侵财、电信诈骗发案数和财产损失数实现双下降。创新税费矛盾化解方式,税务分局荣获全国“枫桥式”办税服务厅建设优秀单位。打造县乡两级“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信访总量同比下降26%。城乡社区治理和社会救助连续7年全市第1。荣获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国防动员、双拥共建、人民防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等工作扎实推进,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全面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台、史志、档案、气象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各项事业呈现新气象。
号角已经吹响,重任已负在肩,唯有拼搏,方得始终。展望未来,来安县将以蓬勃向上的精神、只争朝夕的干劲、披荆斩棘的作风,踔厉奋发、奋勇前行,奋力谱写现代化新滁州建设的来安新篇章。
(中共来安县委宣传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