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叶代表:《政府工作报告》对教育事业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心关注使我非常振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教育不能只关注分数,还要从实践、德育、美育、心理等多方面培养人才。我很高兴国家增加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也希望高中能增设体育课,让孩子们通过运动减压、增强体质。我还建议加强对道德法治课程的重视,可以让法律工作者走进课堂,用法律的光辉照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
陈香代表:《政府工作报告》用大量数据突出实干成绩,冷静客观、直面存在问题,部署工作具体务实,我完全赞同。身为交通建设领域的工作者,我建议充分利用政策性资金支持,加快推进宁蚌滁铁路、凤阳支线高速公路建设,推进S95凤阳支线高速公路东延项目,推进明光至定远高铁站连接线建设,加强县域互通互联,支撑县域经济发展。
叶素健委员:建议分区域、列计划、有重点深度挖掘滁州的历史文化,通过举办文化节庆系列活动、打造形式多样文化演艺项目等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使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同时,围绕江淮分水岭主线,完善支线及辅线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景区道路改造、旅游标识完善、旅游硬件配置等工作,精心扮靓风景道,全面推动滁州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缪传凤委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先后印发一系列支持发展的文件,有力地推动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但相比亳州等地,仍有差距。建议坚持事业产业两手抓,通过强龙头、引育才、重扶持、促融合,打造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
丁晓丽委员:2024年,我市新增“皖美农品”品牌17个、总数已达40个。但是,除了“滁菊”等著名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多数特色农产品在消费市场中竞争力不强。建议加强地方特色产品保护,支持特色农产品的新品研发和种植培育。同时,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明确各自重点发展方向,壮大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做到“小特产大产业”。借助“小岗村”“定有良材”等区域公用品牌的影响力,培育一批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深入挖掘农耕历史、地方美食、品牌故事等文化内涵,以“讲故事”“微短剧”等时下流行度高的传播形式,为特色农产品注入更多人文元素,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全力打造长三角高端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张悟开委员:嘉美包装是一家服务饮料品牌的平台企业,落户滁州12年,在滁州投资超10亿元,2019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虽然企业在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作为传统制造业企业,我们发现还存在创新意识较低、成果转化较差、招引人才较难等共性问题。建议分类型举办“企业家沙龙”,拓宽企业创新思路,提升企业创新动力、能力和活力。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重点方向,积极争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政策,促进企业技术改造、效率提升、产品升级、效益增长。培养并留住本地人才,加大本地人才培养和使用力度,造就一批愿意扎根滁州的本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全媒体记者刘 晨 张开兴 喻 松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