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3日
第A04版:特别报道

关于滁州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2025年1月12日在滁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锚定“六个新作为”“六个走在前”目标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强化政策组合效应,聚力稳实体、扩内需、强产业、兜底线,迎难而上、奋发进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较好完成市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聚力助企纾困,发展根基不断夯实

政策效应持续释放。认真落实中央一揽子存量和增量政策以及全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30条等举措,分地区、分领域、分行业推动解决基层和企业困难问题。

金融服务优化提升。加快发展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五大金融”,持续完善融资对接、风险补偿等服务机制。全市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突破4900亿元、5100亿元,分别居全省第5、第4位,人民币余额存贷比105%、居全省第2位。

为企服务走深走实。深入实施“遍访企业、助企纾困”“深入联企、深度助企”“优环境、增动能”等活动,定期走访企业并组织召开企业家早餐会、座谈会。实现企业诉求“一口”收办、闭环办理,收集企业诉求4800余件,办结率100%、满意率达99%以上。

(二)聚力扩量增效,内需潜力加速释放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坚持招大引强“一号工程”,持续打好招商引资季度攻势,创新开展县(市、区)、园区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开工专场活动7场。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42个,其中30亿元以上项目11个。惠科电子纸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滁州。

项目建设提速提效。深入开展“七未”项目集中攻坚行动,扎实推进“四个一”包保推进机制和周六要素会商制度。全年亿元以上项目新开工、新竣工、新投产分别达427个、310个、334个。

有效投入持续扩大。深入实施“有效投资安徽行”活动,投资工作连续五年获省政府表彰激励。技改投资、民间投资增速长期位居全省前列。

消费市场逐步恢复。深入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开展“乐享亭城”系列促消费活动350余场,发放消费券及补贴资金3.2亿元,累计拉动消费超50亿元。琅琊山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小岗村获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全市接待游客409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7亿元。

(三)聚力创新驱动,科创能力持续增强

创新体系日益健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92.8亿元、同比增长15.5%,分别居全省第3、第4位。

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深化与大学大院大所合作,工大智谷协同创新中心正式运营。新增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4家,居全省第2位。

人才资源加速集聚。深入实施新时代“满天星人才计划”,挂牌星耀长三角(上海虹桥)人才会客厅,新引进高端人才项目84个。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千企百校行”,连续3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四)聚力向新向质,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优化调整“8+3”新兴产业链“链长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总数达58家。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重点领域设备更新行动,统筹有序推进生产设备、用能设备更新。推动“千企升级”技术创新活动。

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深入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20项重大工程。

未来产业加快培育。积极发展低空经济、氢能、生物基因等产业。

(五)聚力激发活力,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显著。新增国家级试点13项、省级19项。小岗村基层治理和改革发展经验获国家领导人批示肯定。耕地保护、明湖建设、天长医改等一批经验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探索实施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实现“一件事一次办”。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民营经济考核居全省第2位。

区域合作深入推进。平台建设步伐加快,合作领域全面拓展,圆满承办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23次全体会议。

外贸外资量稳质升。深入实施“徽动全球”滁州行动,积极扩大“一带一路”、RCEP等国家和地区贸易规模。实际使用外资12.2亿元、居全省第4位。

(六)聚力系统谋划,城乡融合深入推进

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提升。稳步推进滁城城市更新行动,示范区项目完工12个、在建15个。获批国家“千兆城市”。

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5家、总数达360家。

(七)聚力绿色低碳,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环境污染防治不断加强。污染防治攻坚战连续4年全省优秀,PM2.5平均浓度优于年控目标,20个国考断面水质均达标。

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推深做实林长制、河湖长制,扎实推进绿美江淮行动。

绿色低碳发展步伐加快。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八)聚力为民惠民,社会福祉不断增进

民生保障扎实有效。省50项民生实事、市为民10件实事年度计划全面完成,扎实推进“三公里就业圈”建设。

社会事业全面提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2所,新增学位2.1万个。圆满承办第十届世界青年(U18)女子手球锦标赛。

安全发展统筹有力。连续8年获评全省平安建设优秀市。

当前我市经济运行总体稳定,但下行压力仍然不小,主要是:需求不足的问题仍较突出,实体经济面临较多困难,民生领域短板依然存在。

二、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与任务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综合当前形势,立足我市实际,建议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增长6%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预期增长7.5%,服务业增加值预期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增长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期增长2.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5万人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省有关会议和市委七届八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方位扩大内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滁州。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扩大内需,巩固经济向好态势

大力提振消费。落实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扩大服务消费,发展总部经济,推动时尚消费,积极培育首店、首展等首发经济,大力促进健康养老、适老化改造等银发经济。

提升招引质效。打好招商引资主动仗、攻坚仗,紧盯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强化“基金+招商”等市场化招商方式。

提高投资效益。深入实施有效投资专项行动,及时动态调整项目库。

(二)坚持科技创新,积蓄发展新兴动能

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持续深化与大学大院大所合作,加快集聚优质科创资源。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科技上市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

打造近悦远来人才高地。推深做实新时代“满天星人才计划”,常态化开展“四海招贤”“招才引智高校行”“千企百校行”,靶向推动招才引智。

(三)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培育壮大战新产业。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加大“8+3”重点产业链扶持力度。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积极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

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大力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工程,立足通用智能、生命与健康、空天信息、低碳能源等产业基础,聚力引进和培育一批产业契合度高、成长性好的企业。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服务业20项重大工程推进机制,实施服务业集聚提档工程。

(四)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推深做实各类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以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

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制定出台《滁州市企业增值服务持续提升行动方案(2025)》,扩大“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覆盖面,推动各项惠企政策精准落地。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主动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持续深化毗邻合作、结对合作、共建合作,推动各类省际合作平台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力争全年新增外贸实绩企业100家以上、新设外资企业40家以上。

(五)坚持统筹推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深入开展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积极争创国家城市更新示范市。

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因地制宜推进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加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百亿斤皖东粮仓”,力争健康食品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深入实施“千万工程”。

(六)坚持低碳环保,加快绿色转型步伐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降低目标任务,创新探索气候投融资试点“滁州模式”。

系统开展污染防范治理。从严从实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等问题整改。

持续强化生态保护修复。构建“一岭、三脉、多廊、多点”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格局。

(七)坚持文化引领,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工程,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

繁荣文化事业产业。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

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进“百景提升”行动。

(八)坚持增进福祉,切实保障改善民生

不断优化公共服务。高质量办好省定民生实事和市年度10件为民实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制定促进城镇居民增收实施方案,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持续完善社会保障。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物质+服务”救助模式,健全儿童福利保障体系。

(九)坚持底线思维,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坚决守牢安全防线。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稳妥处置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领域风险,全链条加强研判管控,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学习和运用“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做实“1+5+N”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

各位代表: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的监督和支持,认真采纳市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在克难奋进中干出并跑领跑、跨越赶超的过硬实绩,为奋力谱写现代化新滁州建设崭新篇章贡献更大力量。

2025-01-13 ——2025年1月12日在滁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25888.html 1 3 关于滁州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