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9日
第A07版:皖东传真

巧用“老兵调解室” 化解群众“千千结”

——来安施官镇用心用情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严雨阳

近年来,“六尺巷”所蕴含的内涵已不仅仅是一处地名、一个典故、一张文化名片,还是一种新的工作方法。来安县施官镇坚持“预防为主、防调结合”的工作方针,持续推进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设立在施官镇桥西村的“老兵调解室”就是践行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的典型代表。施官镇积极发挥辖区内退伍老兵基层生活经验丰富、熟悉社情民俗的优势,以桥西村为试点,将闲置房间改造成为“老兵调解室”,融入法治力量、网格力量,成立了由11名退役军人组成的老兵调解队,并轮流坐班接访,重点开展调解邻里纠纷、化解风险隐患等工作,确保群众矛盾纠纷和困难诉求在村一级得到及时回应和化解。

坚持“预”为先,下好矛盾排查先手棋。施官镇发挥网格员及广大人民群众作用,多方位、多渠道收集矛盾纠纷线索,对一些矛盾纠纷当事人进行定向宣传,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开展座谈会等方式,积极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坚持“调”为主,拓宽为民服务的维度。2024年6月,村民蔡某与包田大户因水渠占用问题发生矛盾,“我这块地是我祖上传下来的,水渠应该在我地界内。”“可这水渠一直是我们家用来灌溉的,现在你说占就占,那我家田怎么办?”包田大户认为水渠的一段在他家土地范围内,而蔡某则坚持这段水渠是她家用来灌溉的,矛盾逐渐升级,双方互不让步。接到纠纷线索后,老兵调解员耐心听取了双方意见,收集相关信息,向大家讲解了相关法律法规,还和双方算了经济账和人情账,经过调解员细致的工作,双方决定重新划定水渠边界,这起因农田灌溉问题产生的纠纷得以圆满解决。通过这次调解,不仅解开了村民的心结,也加强了村民对调解机制的信任。土地矛盾、邻里矛盾在农村时有发生,这群“退役不褪色”的老兵,通过耐心倾听、公正调解和合理安排,有效解决村民之间的纠纷,助力“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做好“宣”传兵,助力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施官镇以“调解+普法”模式为抓手,调解员以群众身边的调解案例为脚本,借助角色体验、情景模拟等方式,让群众沉浸式感受矛盾纠纷发展、化解全过程,增强“以案释法”效果。同时,调解员利用碎片化时间给村民们讲解国家政策、普及法律知识,农家院落、田间地头、公园凉亭都是调解员给村民们说案例、讲法律的移动课堂,逐渐营造出全镇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引导群众合理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

调解室设立的初衷是充分发挥村里退伍军人优势,调解村民矛盾纠纷,解决农村事务的治理难题。随着村民信任的加深,老兵调解员已逐渐担任政策理论宣传员、社情民意参议员、为民排忧解难的代理员、维护合法权益的公证员等多种角色,而“老兵调解室”也成为落实政策宣传、帮办代办、代理群众信访等多元化的功能室。截至目前,“老兵调解室”已提供政策咨询70余人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1条。施官镇将不断创新调解方式和方法,推动“老兵调解+微网格”“老兵调解+定期研判”等多元模式提高调解效率和质量,为基层治理赋能增效。

2025-01-09 ——来安施官镇用心用情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25701.html 1 3 巧用“老兵调解室” 化解群众“千千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