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郑安杰 陈姝妤 朱丽丽
▲陈海珍凤画作品《畅》
古老的凤画走进小学校园,那可太热闹了!
当“大手拉小手”凤画传承活动走进滁州市永乐小学,短短不到半小时的课间,凤画体验台就被挤得变了形,有的孩子拿着绘画小样围着志愿者虚心请教,有的孩子拿着涂鸦好的作品洋洋得意,看画的、体验的、听课的、互动的……“叽叽喳喳”的孩童飞进了凤画的“丛林”,让“百鸟朝凤”于此刻有了生动的表达。
凤画自有其魅力,凤画即凤凰画,源于明初,是凤阳独有的民间绘画艺术,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与天长“天官画”、灵璧“判子画”并称安徽三大民间画。凤画属于“重彩工笔画”,在绘制技法上,以民间工艺色彩为主,并吸取了工笔花鸟画的勾线敷色技法,又兼蓄年画通俗画风,能做到雅俗共赏。传统的凤画作品较多,流传至今的主要有《丹凤朝阳》《百鸟朝凤》《带子还巢》《百鸟献寿》等,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因为它的魅力,吸引了孩子目光;因为它的魅力,有一群甘心为它奔波的人。“大手拉小手”凤画传承活动背后就有一个“大师”团队——凤画省级非遗传承人陈海珍牵头的滁州技师学院凤画大师团队。这项活动已经坚持四年多,走过了全市各地中小学,而他们的脚步不止于此,在非遗凤画的传承之路上,他们代代相传、孜孜创新、步步发展。
▲小学生走进凤画传承基地进行研学活动。
从画画的陈老师到省级传承人陈老师,陈海珍对自己的路一直有清晰的认识和规划,接过了老艺人的“接力棒”,认准了,就往下干,陈海珍的这股劲儿从求学开始就没变过。
因为热爱,选择了凤画。她与凤画的缘分,源于自己的老师,也源于自己的学生。
2001年还在高校求学的陈海珍开始接触剪纸和钟馗画,“一个学绘画的开始对民间艺术感兴趣”。2004年年底陈海珍去了凤阳,她笑着告诉记者:“他们都说我是被父亲唱到凤阳的。”陈海珍是芜湖无为人,从小听着爸爸哼唱“说凤阳到凤阳”的小曲长大。
她因凤阳与凤画结缘,开始自学。“我的骨子里就喜欢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份骨子里的热爱,让她找到了影响自己人生轨迹的“爷爷”,陈海珍拜中国凤阳凤画院院长马夕林为师,潜心研究凤画。“跟着师父学习,相处中师父成了我的爷爷。爷爷送了四个字:持之以恒!至今犹如还在我耳边叮咛。”陈海珍说道。
2015年,陈海珍成了一名凤画专职老师,她也从学画的陈海珍蜕变成了教非遗的陈老师,老师是园丁,孩子就是花儿。说到“大手拉小手”活动开始的原因,陈老师提到了自己的学生。“我教的孩子都有点不自信,但是因为凤画,其中一个孩子眼里有了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一名女生来校报到时,连头都不敢抬起来看老师。通过一段时间的凤画学习,她找到了自己擅长的事,变得开朗了很多。我在想,有什么可以帮到这些孩子呢?有什么可以让他们能够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
下定决心是在2016年,一次的外出交流活动上,陈海珍发现很多人并不知道凤画,凤画的传播任重道远。于是带着孩子走出去,带着凤画走出去,成了陈老师的操心事。
2020年开始,她开始联系学校和滁州市各个部门,一起承办“大手拉小手”凤画传承活动,带着近50名学生志愿者参加活动,走活动传承、实践育人的道路,活动走进了全市各个中小学,让凤画传承人、老艺人与孩子们手拉手,让大孩子与小孩子手拉手,陈海珍想尽了法子让身边孩子以凤画为媒,收获成长。
“一个小小的画册也能让他们露出开心的微笑,简单的涂鸦也能让他们感受身心的愉悦。我的学生也在活动中得到了展示和锻炼,看着他们渴望的眼神,让我们觉得付出的一切辛苦都值得。”陈海珍觉得活动在一点一点改变参与的人,活动也在给凤画的新生注入活力,于是她带着凤画“大师”们一直坚持着。
团队如舟静待“花”开
▲小学生体验凤画。
“大手拉小手”,张维武就是其中的一双“大手”,说起他与凤画的渊源,大把的时光在坎坷与蹉跎中经历着,他更多的是感慨自己追求凤画传承路上的“先苦后甜”。
今年54岁的张维武,头发花白,是孩子眼中的“凤画爷爷”,“凤画爷爷”与孩子交流自有一套。“你们看这是什么,这是山羊胡,这是鸡爪……”凤画课堂上,“凤画爷爷”真的就化身老爷爷佝着背轻捻“胡须”,形象生动的模仿,引起台下的小学生阵阵欢笑和热烈互动。
从凤画的“蛇头、龟背、九尾十八翅、鸡爪、如意冠”等基本特点出发,张维武巧妙地向孩子们讲述了凤画的前世今生,也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段“播种”之旅,用兴趣种下了传承的“种子”。
而属于张维武的“种子”也要从他的孩童时光说起。出生于普通家庭的张维武,父母早逝,他不得已跟着自己的大姐生活,贫寒的生活重重地压在一个十几岁孩子身上,是凤画让他找到了生活的亮光。“我十二三岁的时候,家里有个邻居是个老艺人,他是画凤画的,老先生画得非常好,受到他的感染,我也喜欢上了。”看到张维武的痴迷,老艺人就一边画一边和他讲解,属于他的凤画之旅就这么开始了。
张维武的凤画学习和创作经历是极其艰难的。因为家里面穷,买不起笔墨纸砚,就在废纸上画,在试卷的空白面上画;买不起绘画书本,就照着别人家贴着的年画画,捡拾别人丢掉的旧年画回来照着画。“画了几大本”张维武说道。
2002年张维武下岗了,也是凤画让他有了往前走的奔头。下岗后的张维武凑了1500块钱开了一家凤画店。说起那时的经历,张维武至今难忘,难忘老艺人的教诲,难忘自己低到尘埃里的梦想。
后来,尘埃之中真的生发出一条“花路”。
熬过了孤独的创作时光,如今的张维武赶上了好时光,2006年凤画入选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名民间艺人,他走向了更多更大的舞台。去过澳门代表安徽省民间美术展演交流,去过上海世博会展览展演……向全世界传播凤画的技艺和内涵,张维武的画笔之下多了鲜活肆意。
说起未来,张维武希望凤画不要墨守成规“如果默默传承,不思创新,凤画会走进死胡同。”他还思考通过网络直播拓展新路子传播凤画,“即使我不会搞,我可以叫我的孩子搞,可以让我的学生搞,让一帮年轻人去做这些事情,总之想方设法让凤画传承弘扬走出一条新的路子出来。”
2024年,陈海珍成了凤画的省级传承人,肩上除了育人的职责,更多了对凤画传承创新的思考。立足于滁州技师学院的凤画传承基地,她带着团队开始探索打造三个品牌,滁州技师学院凤画大师团队是其中一项尝试,团队成员有老艺人、凤画传承人、凤画老师、志愿者。依托“大手拉小手”凤画传承进校园的品牌活动,让传统非遗走近更多人。
志愿者马立敏是自由职业者,四五岁时跟着爷爷学凤画,后来跟着老艺人学,学到的不仅仅是技艺,更是热爱。她对凤画传承也有许多的设想,直到被陈海珍拉进团队,她才找到了更大的舞台。“和‘大手拉小手’活动去过很多学校搞讲座、教体验,一直在传承实践的路上。看到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喜欢,会让你有动力去继续做好、做远、做大传承工作,让更多人了解凤画并传承下去。”马立敏激动地说。
怎么保护传承?怎么活化创新?陈海珍和她的团队也在思考。
他们尝试在“传”上做文章。走进校园,积极拓展校外阵地,与滁州各个学校共建“传统文化传承实践基地”。走进民众,与各部门开展职工凤画体验、社区团体非遗研学、跟我学非遗等活动。
他们尝试在“人”上做文章。打造了“我与大师面对面”凤画传承传帮带活动。开设凤画教学课程,教授学生凤画绘画技艺,在每个学生心中播下传承凤画的种子。同时帮助学校、共建单位培养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队伍。
他们尝试在“新”上做文章。集中打磨了一批精品力作,用作品创新实力说话。再就是跨界融合,开发好“凤舞亭城”系列文创产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文旅产业的“资产”。
他们也深知,传承之路并不是一路繁花,更多的是荆棘丛生,“怎么做好凤画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人才培养、形式创新、品牌建设,会面临着一些问题,但是不做,羊肠小道怎么能成为光明大道呢?”陈海珍感慨道。
历经一段段坎坷,也播下一颗颗种子。现在正静待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待到那时,自然是“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
老艺人的一路生“花”
▲张维武凤画作品《花鼓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