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晓彤 全媒体记者汤 珏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多做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工作”。
2024年以来,市政协坚持把“民之所盼”作为“行之所向”,组织政协委员们穿梭于城乡之间,捕捉最真实的民生细节,记录最迫切的需求期盼,推动最温暖的民生实事,以实际行动交出了一张既精彩又亮眼的“成绩单”,诠释了一份实干担当的“大情怀”。
社情民意中的牵挂
“学校南边的公共停车场建了一个新公厕,小区附近陆续开了一批大药房、早餐店还有便利店,我们的生活方便多了。”2024年9月一开学,家住明湖书苑小区的滁州中学学生家长们便喜上眉梢。这背后,是一条小小的社情民意发挥了大作用。
2024年,省重点中学滁州中学迁入明湖新校区。7月份,市政协委员陶兴生来新校区办事,却发现学校周边生活设施不完善。为了让家长和孩子们安心学习和生活,《关于完善滁州中学新校区周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议》由此产生。
信息报送至市政协,市政协立刻安排“直通车”呈送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案头,小信息引起了高度重视,并很快得到批示。
接到交办任务后,市教体局立刻行动,牵头协调相关14家单位参与,拿出责任清单。短短20天,从菜场到停车场,从公共卫生间到商业设施,从公交线路到道路建设、绿化、照明……一个个与周边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明确了时间节点,迅速得以推进。
政协委员情系民生、心牵百姓,才能将枝叶之情精准、快速传递给党委政府。因流转运行快、办理机制活,社情民意信息就成为了最为便捷的“直通车”。2024年以来,市政协把此作为履职为民的重要抓手,拓宽社情民意收集渠道,组建特邀信息员队伍,设立社情民意联络站107个,收集信息2000余条,编报《社情民意信息》23期。
一条条看似寻常的小信息,使民生心愿以更加生动具体的形式呈现出来、走入政策视野,进而转化成一项项落实落地的惠民举措,为群众带来沉甸甸的获得感。2024年年底,经反复打磨、多方征求意见,《滁州市政协关于进一步提高反映社情民意信息质量的实施意见》落地,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程序更加规范、渠道更加顺畅、民声传递更加及时。
“民之关切”的背后是“滁之发展”。为了推动“关键小事”成为“头等大事”,使民生向暖、发展向前,市政协再次从社情民意出发,精选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连的民生实事作为协商议题,为民代言、为民建言,在会场上架起“传声筒”。2024年以来,“推进快乐健身行动、培育消费新动能、提升小区物业管理水平、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等多场专题协商会连续召开,使得一批“有用之言”成为了增进民生福祉的“有效之策”和助推滁州发展的“有益之事”。
奔走监督中的担当
随着社会发展,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社会治理如法回避的重要课题。2024年度,市政协立案的369件提案中,涉及养老的有41件。为了让“老有所养”的幸福成色更足,2024年10月份,市政协组织委员赶赴市民政局,围绕“优化养老服务”专题,进行了提案督办座谈会,现场摆问题、谈想法、找对策。
“老年食堂不仅要有助餐补贴、减免租金等政策性‘输血支持’,也要有良性运营的‘造血功能’。”“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养老服务人才的氛围,引导年轻人转变就业理念,主动从事养老工作。”“老年助餐改革试点工作正在推进,部分老年食堂已改为社区食堂,有需求的居民均可入内就餐。”
座谈会现场,委员一一建议,部门一一回应。提案中的“金点子”,在督办交办的过程中一一落实,变成了可观可感的“金果子”。
近年来,为了推动民生实事切实办在老百姓的心坎上,市政协把创新民主监督摆在了重要位置。由于民生类提案占比大、社会关注度高,市政协创新开展“提案集中督办月”活动,将每年的9月、10月定为“督办月”,组织提案者和委员代表近百人次,赴教育、民政、住建等与社会民生紧密关联的市直部门,就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等民生类提案开展“集成协商、集中督办”,年度108件民生类提案实现了督办全覆盖。
市政协还出台《政协滁州市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主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着力打造协商式民主监督的“升级版”;统一选派58名委员担任民主监督员,与市检察院联合开展视察活动;市县联动开展城市供水、未成年人保护等民主监督,助力为民办实事项目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为民协商中的情怀
2024年年初,市政协永乐社区委员小组在开展活动时,了解到滁城南谯区敬梓路与幼安路两条路中间设置了一条东西向隔离带,居民和车辆需要绕行隔离带两侧约1公里才能通过路口,安全隐患重重……听到隔离带竟成了“拦路虎”,委员们入了耳、更入了心。
随后,委员小组组长邀请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重点处、市交警支队、市城乡规划设计院等多家单位,来到交叉口现场调研,并对道路改造设计方案比选比优。经过多轮协商讨论,明确了项目的实施主体、工作流程、时间节点。
如今,投资约100万元的敬梓路与幼安路交叉口道路改造项目已经完工,交叉口道路也被改造为十字路口,并新增了交通信号灯和电子警察……附近居民对此交口称赞。
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协同配合,是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探索。政协协商如何服务人民群众、助解急难愁盼、推动基层治理?市政协以协商“亭”好品牌建设为引领,在破解“两个薄弱”、探索“两商衔接”、推进“两项改革”中,建机制、搭平台、破堵点、办实事、抓长效,让委员们在基层一线“长腿扎根”,真正让群众感受到“政协离自己很近,协商就在身边”。
2024年,市政协将界别活动与进社区活动一体谋划,出台了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的实施意见,在滁城建立“为企服务”“法律咨询”“社区治理”等218个满足群众需求的特色界别委员工作室;主城区委员小组与界别工作室联动深入社区,开展“五微”活动230余场,有效推动解决了校园周边交通安全、小区增设出入口、物业更换资产移交等一批群众关注的难点问题。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民心所向,政协所往。新一年开启新征程,2025年,市政协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人民政协为人民”作为政协工作的生命线、最大政绩和价值追求,忠诚履职、精准履职、创新履职,当好人民群众的“代言人”“监督员”“解忧人”,以实际行动续写更多更精彩的履职故事、传递更深更真挚的为民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