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包增光 通讯员钱强国
为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践行“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攻坚行动,全力做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各项工作。近年来,我市获评首批“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连续8年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优秀市,省级平安县(市、区)实现全覆盖;滁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中级法院在全国调解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探索的“1+5+N”解纷工作法在全省“枫桥经验”纪念大会上作经验介绍。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构建“一站式”解纷体系、推动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化解等工作纳入市委常委会2024年工作要点,作为2024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内容。市委主要负责同志4次作出专门批示,对抓好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召开滁州市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暨平安建设、信访工作推进会、滁州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现场会。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部署要求,不断强化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方式创新,积极促进社会矛盾减存量、防增量、控变量,有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市委政法委、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司法局在全省首个三方签署《关于实行调解程序前置工作的实施细则(试行)》,探索在家事纠纷、相邻关系纠纷、小额债务纠纷、劳动纠纷等11类适宜调解的纠纷中实行调解程序前置,进一步优化司法资源配置,减少人民群众“诉累”。印发《滁州市婚姻家庭矛盾纠纷“风险型”三级预警处置工作方案》,推行“妇联执委+网格员”工作模式,落实发现报告机制,排查出高、中、低风险型家庭,与政法机关建立家暴警情信息共享、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合作等机制,制发家暴告诫书2150例、人身安全保护令19件。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机制,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常态化排查发现等机制。
我市加快推进“一站式”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县乡两级已全部建成,8个县(市、区)、116个乡镇(街道)、1235个村(社区)调解组织实现全覆盖,建成各类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239个,进一步织密织牢矛盾纠纷化解网络。在全省率先建立商会调解中心、诉前和解中心、金融调委会等,商事调解“滁州经验”在全省推广。打造百姓评理说事点1402个、个人调解工作室76个。市委政法委、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司法局联合编印《滁州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典型案例汇编》,涉及婚姻家庭、劳动争议、拆迁安置、知识产权、物业服务等多个民事、行政领域,用鲜活案例助推能力提升。制定调解工作提档升级八条措施,印发《滁州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重点工作提示》。
各地在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颇具规模的品牌矩阵,用更优质的平安“供给”,激发基层社会治理的无限活力。天长市持续完善“皖枫苏畅”跨省接边联调工作法,明光市创新打造“爱不释手”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品牌,来安县创新税费解纷“四式”工作法,全椒县精心打造“儒林所愿”调解品牌,定远县推行“村务听证”民主决策机制,凤阳县推广“凤蝶进万家”姐妹调解团,南谯区设立“亭和美”解纷服务站,琅琊区探索“345”网格工作法,滁州经开区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中新苏滁高新区推行“3+X”小区微治理工作模式。
从手机里的防诈提醒短信,到不远千里抓获嫌疑人;从厂矿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到斑马线前的礼让行人;从网格员一再上门的苦口婆心,到“两代表一委员”的平安建言……我市不断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使社会治理过程人民参与、成效人民评判、成果人民共享,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