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滁州日报》专刊副刊一直承载着一份厚重与轻盈、深邃与灵动的使命。这里有心灵的绿洲,有诗意的栖所,有思想的飞翔。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里都藏着生活的美好与感动。在这里,我们邂逅真挚的情感,遇见美妙的想象,聆听智慧的声音。让我们在这片净土上,继续坚守对真善美的追求,用文字传递爱与希望。
蒋 林
新年到。翻开创作年表,屈指一数,我在《滁州日报》专刊副刊共发表文学作品192篇(首)。
近日在定远江巷水库观看上千只迁徙的天鹅。作家在专刊副刊发表作品,就像天鹅来到栖息地。而专刊副刊编辑就像打理这块栖息地的农人;习惯上,也把编辑比作裁缝,为他人作嫁衣裳。希望在新的一年,“天鹅”如期而至,“农人”或“裁缝”累而快乐,专刊副刊更美好。
郑心一
家住南湖边。一年年地看山看水,日子就像南湖行道上的落叶,零落翻飞。旧年将尽,新年又来。这一年,泡着眼前的枸杞,在键盘上奔赴肉身去不了的远方。在纸媒式微的时代,写下的那些文字,就像找不到家园的游子。幸亏,还有《滁州日报》在,她就像风雪夜归者眼前的灯火,温暖明亮,几十年从未离开。
新年开篇,会围绕滁州本土的历史文化,围绕江淮分水岭上的人文风物,继续深耕。
程学武
上世纪80年代,那个衣袂飘然的年代,《滁州报》副刊是我的最爱。1988年10月1日刊发的第一首“致敬滁州”的小诗,让我从此喜爱上了文学。30多年过去了,副刊成了我的良师与益友。时至今日,阅览和品读《滁州日报》专刊副刊成了我每一天的惯常生活方式。
祝《滁州日报》专刊副刊永远拥有年轻的心态,年轻的祝福,当然还有年轻的未来。
林如玉
可以这么说,我对报刊投稿的自信和热情,起初就是《滁州日报》给的。虽然每周的文学版面很有限,但不妨碍它成为无数作者的精神家园。当一篇篇不长的文字出现在版面的某个角落,我总感到自己被眷宠着,于是勇敢地编织起绮丽的文学梦。
值新年开启之际,我期望《滁州日报》依旧像春天一样明媚,像盛夏一般火热,更像秋天,带给广大作者和读者更多收获的喜悦!
徐 舟
五十年岁月,在历史的长河里,不算太长,在人生的旅途中,不算太短。《滁州日报》专刊副刊像阳光和雨露,普照滋润着一代代青年心中萌发的文学种子,开枝散叶,逐渐成长。虽然路途那么遥远崎岖,艰难险阻。是专刊副刊引领启发鼓励文学青年,永不止步地登攀。
忽 艳
我与《滁州日报》专刊副刊的缘分,始于偶然的翻阅。那些灵动的文字、多元的故事,瞬间将我俘获。随后,我也尝试在其上播种灵感,同时收获成长。曾为能发表拙作而欣喜若狂,那是梦想照进现实的具象。
衷心祝福《滁州日报》专刊副刊长盛不衰!继续挖掘本土宝藏,让滁州文化闪耀更加璀璨的光芒。
马顺龙
36年前,首篇拙作《“人生”观后感》在报社主办的征文中获奖,从此爱上了码字,与《滁州日报》专刊副刊结下了情缘。36年来,随着《滁州日报》不断改版扩容,专刊副刊也顺应时代而变,不变的是风格和水准,以及作者、编辑和读者间的沟通未曾间断,且仍在继续,越来越紧、越浓。
毕子祥
《滁州日报》专刊副刊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所刊发的作品风格多样、质量上乘,呈现出一派“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生动活泼景象。对于滁州作家以及从这里走出去的滁州籍作家而言,专刊副刊无疑是他们文学梦想启航的温馨港口,也是值得他们一再回首眺望的温情港湾。
清流静流清流水,琅琊高耸琅琊阁。祝专刊副刊行稳致远,越办越好!
张子国
与《滁州日报》结缘,是自己爱好的使然,每次发表的喜悦都珍藏在心底。如10多年前采写的老艺人朱明位“精心剪裁美丽人生”一文刊发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明光剪纸”能成功申报为省级非遗,报纸功不可没。
从内心深处感谢报社的厚爱,小作常见于报端。一路走来,一直有《滁州日报》陪伴,感觉幸福就在身边。
张 平
我和《滁州日报》专刊副刊结缘于80年代,“琅琊”文学副刊圆了我的文学梦想。2013年,《西涧周刊》晒出了我珍藏的十几家滁州地区文学社刊物,至今文友们还津津乐道。《滁州日报》的纪念特刊上,我写下了和《滁州日报》的深深情缘。
纸短情长,希望我心中的精神家园,继续弘扬滁州文化,丰富大众生活,伴随你我,一路同行。
徐祥龙
那一年,举办逛新城征文,有幸获奖。那一年,组织进老嘉山,开阔眼界。那一年,发表《潘恩林的小店》,宣传丈夫担当。那一年,刊登《天长扬剧小记》,钩沉地方剧种的过往。一个版块一扇迷人的窗,一个版块一方成长的沃土。光阴流逝,情缘恒久。惟愿吾爱,新年新气象,南北竞芬芳。
钱玉亮
从四十年前在《滁州报》副刊上发表作品起,我的生命年轮就与这张报纸,一直在一路同行,她既记录了岁月的变迁,也记录了我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成长。衷心感谢报纸历任编者的鼓励与厚爱!新年将至,祝愿《滁州日报》专刊副刊坚守初心,行稳致远,在皖东大地续写新的篇章!
王捷梅
《滁州日报》于我有恩,我工作后的第一篇散文是在上面发的,后又陆续发过不少。因了这份恩情,总会对《滁州日报》投以特别关注。现赋藏头诗一首以献:“滁”市英才频出彩,“州”区风貌揽胸怀,“日”日版面丹心染,“报”与春风一处开。如今,《滁州日报》与时俱进,纸媒与视频齐飞,在此祝新的一年:瑞气盈屏添锦绣,春风满版绽芳菲。
郑远星
老树新枝叶更茂,春华秋实又一年。我自1986年在原滁州师范学校执教到后来的工作单位,在《滁州日报》原版、改版和扩版后的专刊副刊上,发表过多篇长文和短文。在此,我由衷感谢与我一路相伴并鼓励支持我的《滁州日报》专刊副刊!感谢《滁州日报》的编辑们,祝贵报专刊副刊越办越好,四季常青!
郭如亮
16年前,原本作为“教书匠”的我,突然被要求写反映凤阳历史风貌、风土人情的文章,让我无所适从,抓耳挠腮之际,瞥见桌边的《滁州日报》专刊副刊,一头扎进去,学习、模仿、试写、出稿……后来,有幸参加过专副刊部的培训,愈发给了我写作的勇气。可以讲,《滁州日报》专刊副刊是我写作路上的灯塔和园丁,指引我,培育我。
杜永生
不知不觉,与《滁州日报》专刊副刊结缘已有二十年光景。从投稿到第一篇散文的刊登,于我就是散文写作成长的过程,每一篇散文的刊登,就是一次无声的激励,就是一次向上的阶梯。
年末的篇什即将合上,新年的篇章也将翻启。其实,专刊副刊就是一部我们生活的“百科全书”,翻阅中体味着寒来暑往,感受着春夏秋冬。祝愿专刊副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郑培进
与《滁州日报》专刊副刊的缘分,始于初入职场的青年时光。她是我汲取文学艺术养分的源泉,也让我有了一段文艺青年的成长岁月。报上本地作家佳作频现,令我受益良多。我亦有幸发表一些报告文学、散文等文艺作品,于创作之路备受鼓舞。感谢她一路相伴,愿《滁州日报》专刊副刊新岁纳新,培育更多文学爱好者,以文字绘就时代华章,长盛不衰,再书辉煌!
秦 骏
我之于《滁州日报》专刊副刊,是种子与母土的关系。等同于江苏读者作者之于《扬子晚报·繁星》,上海读者作者之于《新民晚报·夜光杯》……虽为副刊之名,却担负“师者”角色之实。
难忘却。相识于九二,大约在初春。师泽如光,微以致远。而今,读者已成了作者,匠心至善,受此恩惠,何其幸哉。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师者无疆。
贡发芹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一个文青,一首小诗刊载在四开《滁州报》“琅琊”副刊上,拿到了1元2角的稿费,激动了好几天。编辑老师对我的肯定和鼓励,关心和爱护,令我感动,也是我坚持笔耕、不断进步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滁州日报》专刊副刊秉持地方特色理念,成果丰硕,可圈可点。祝愿《滁州日版》专刊副刊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