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1日
第A04版:健康科普·广告

中医论睡眠: 理论与改善之道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睡眠被赋予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和、心神宁静的外在表现,更是身体机能恢复、脏腑功能调整、生命活动持续进行的必要过程。以下是中医对睡眠的深刻见解:

一、中医睡眠理论根基

阴阳昼夜交替:中医认为,睡眠与清醒是阴阳双方在昼夜间动态平衡的直观体现。白天属阳,夜晚属阴,人体内的阴阳之气随之有规律地升降起伏,形成寤(醒)寐(睡)交替的生理现象。《黄帝内经·灵枢》中指出:“日入阳尽阴受气,夜半合阴,万民皆卧;平旦阴尽阳受气,循环往复,与天地同步。”

营卫流转机制:营卫运行是支撑睡眠的生理基石。卫气源自饮食的转化,其功能在于护卫肌表,抵御外邪。《灵枢》述:“卫气昼夜行阴阳各二十五度,至阳则起,至阴则眠。”当卫气入于阴分,阳气渐退而阴气渐盛时,人体便进入安静睡眠状态;反之,则表现为清醒。

心神主宰寤寐:心神在中医理论中主导着睡眠与觉醒的过程。若心神宁静,则利于安眠;反之,则会扰动不安,影响睡眠质量。心神安定、情绪平和则易于入睡,而情绪波动过大或过极则可能导致失眠。

二、中医论睡眠质量

长寿源于充足睡眠:在中医看来,高质量且充足的睡眠是保持身体健康、延缓衰老的重要基石。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每日睡眠时间需求因人而异,通常在7至9小时之间,但实际所需可能受到年龄、性别、体质差异、性格特点以及环境改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女性相较于男性平均拥有更长的睡眠时间,这可能与女性激素分泌水平有关;体质上,阳盛或阳虚体质的人可能因为阳气旺衰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睡眠需求,而痰湿或血瘀体质者则可能因体内病理产物的影响而表现出较长的睡眠时间。

季节变化与睡眠:季节更替对睡眠质量有一定影响。春季和夏季因气候温暖宜人,人们通常入睡较晚而起床较早,每日总睡眠时间大约为5至7小时;进入秋季后,气温适中且日照逐渐减少,适宜早睡早起,总睡眠时间增加至约7至8小时;而在冬季,由于气候寒冷且白天时间较短,人们倾向于早睡晚起,以储备能量抵御严寒,此时每日所需睡眠时间可能达到8至9小时甚至更多。

子午觉之奥秘:中医强调“子午觉”的重要性,“子午”时分是人体经气合阴阳的关键时刻。子时(晚上23时至凌晨1时)为阴气最盛、阳气初生之际,此时段入睡有利于养阴敛阳;午时(中午11时至13时)则阳气最盛,适当休息能够调整阴阳平衡。遵循子午觉规律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并恢复体力。

三、中医助眠之法

饮食调养:通过摄入具有安神助眠功效的食物来调理身体机能,促进良好的睡眠状态。例如大枣、龙眼肉、莲子、百合等食材均被认为具有养心安神的作用。这些食材可以洗净后直接食用或用于煮汤煮粥等烹饪方式制作成美味的药膳佳肴。

穴位按摩:在头部及全身特定穴位进行按摩推拿可有效刺激经络系统调节气血运行状态进而达到安神助眠的目的。如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安眠穴位于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三寸等穴位都是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的常用穴位。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保健疗法,针对特定的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可以调和脏腑功能、平衡阴阳进而缓解失眠症状。但需注意此项操作必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因病施治切勿自行尝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或加重病情。

拔罐刮痧:拔罐疗法利用火罐作为工具吸附在皮肤表面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疲劳;刮痧疗法则是通过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流通的作用进而养心安神疏肝解郁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药物治疗: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指导下根据个体差异选用适宜的中成药或方剂进行治疗如六味地黄丸对于肾阴不足导致的失眠有良好疗效;朱砂安神丸则适用于安心养血、治疗心火亢盛。

(明光市中医院 严保雷)

2025-01-01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25242.html 1 3 中医论睡眠: 理论与改善之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