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1日
第A02版:综合新闻

用实干诠释为民初心

——记定远县二龙回族乡中汤村党支部书记王义太

全媒体记者马晨晨

村支书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是基层党组织的“主心骨”,更是村民最信赖的“当家人”。在定远县二龙回族乡中汤村,有这样一位村支书,他把群众的利益看得比天大,始终把为民服务摆在工作的第一位,凡事干在前、冲在前,以只争朝夕的劲头,扎实推进基层党建、乡村治理、产业发展,坚守基层二十余载,用实干诠释为民初心。他就是王义太,曾获“滁州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安徽省优秀村支书”等荣誉称号。

建强主阵地 做优微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王义太始终不变的工作宗旨。自2002年担任党支部书记以来,他一直致力于发挥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对照滁州市基层党建“六亮”行动工作要求,积极推动党群服务向实处落地。

如何最大化利用好服务阵地,让党群服务中心从村民办事的地方变为村民常来、爱来的地方?王义太通过增加服务内容,为村民创造多样化的活动空间,常态化组织开展广场舞比赛、纳凉晚会、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放映等活动。阵地常开,活动常办,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拉近了距离,融洽了党群关系。为做好服务场所功能划分,更好服务群众,王义太精简了党群服务中心的内外标牌,做到“清牌减负”,但不减服务,“制度上墙”变“制度上心”。他还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不断壮大服务队伍,让党员成为服务群众的“星星之火”,鼓励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配合乡村各项工作,联系服务群众,展示党员风采。

聚多元合力 谱共治新篇

乡村要发展,基层治理是基础。探索乡村基层治理的新路径,对于振兴乡村至关重要。为提升治理效能,王义太用活“小机制”,书写治理“大文章”。从2008年开始,他便探索实行村务听证制度,从水利建设、道路修缮到危房改造,凡是涉及乡村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务,都会在听证会上由大家投票决定。这样做不仅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还形成了“重要不重要,群众来投票;能干不能干,群众说了算”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除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外,王义太还通过深挖“内力”,善借“外力”,凝聚起乡村善治合力。他以网格为切入点,将党建工作与基层治理紧密结合,发挥“小网格”的“大作用”。把全村划分为6个网格,由包保村干部兼任网格长,并配备7名专职网格员,推行“1+5+N”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法。由乡、村两级党组织书记强化组织保障,政法委员、包村乡干部、村综治专干、一村一警和网格员等五方凝聚调处合力,聚合司法所工作人员,联系乡村的法官、检察官、“五老”乡贤等力量,共同将矛盾纠纷防范在源头,化解在萌芽状态。2018年,中汤村被司法部、民政部联合确立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特色产业兴 发展有奔头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这是王义太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过去的中汤村,无产业,无资金,发展缓慢。作为村支书的王义太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中汤村的命运。

在产业兴村的思路下,王义太用心谋划产业,积极争取项目资金。2020年,立足民族地区羊养殖传统优势,争取到500多万元项目资金,在三苏西寺、下庄分别建设肉羊和高栏养羊产业基地,有力推动了肉羊品种更新换代和当地羊产业的发展。“以前是波耳山羊,现在主要养湖羊,湖羊性格温顺,是优良的母本。”如今,高栏养羊产业基地一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近13万元,两个基地共带动20余户村民就近就业。

2022年,王义太带领村“两委”干部,配合乡党委政府在中汤村油坊组建成民族食品产业园,并争取项目资金建设了两栋总面积5000平方米的标准化钢结构厂房。产业园成功吸引到食品加工企业入驻,带动村民务工70多人,为村集体年增收约50万元。“现在我们村的产业发展势头正旺,村集体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王义太兴奋地说。

中汤村的村民中有97%是回族,3%是汉族。在王义太的带领下,中汤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建了“石榴情·中汤美”党建品牌,实现了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他说:“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各民族就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之后我也会一如既往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带领回汉两族村民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2025-01-01 ——记定远县二龙回族乡中汤村党支部书记王义太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25218.html 1 3 用实干诠释为民初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