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包增光 通讯员董 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今年以来,南谯区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南谯区坚持高位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深入镇村走访调研19次,分管负责同志实地督导和调研23次。通过制定“工作要点”,明确各镇党委、政府和区直相关部门工作责任,保持财政衔接资金总体稳定,保障专项资金年度预算不少于500万元。织密防返贫监测网,通过农户申请、网格员和包保干部入户排查、部门预警等监测方式,常态化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2023年全区监测对象共103户252人,2024年风险消除19户36人。今年排查55912户175277人,覆盖率100%,梳理出重点人群481户,其中14户39人纳入监测对象;经排查发现各类问题162个,已全部完成整改。
压实兜底保障,助力乡村振兴。南谯区建立健全农村住房安全保障动态监测机制,今年完成6户存量危房改造任务,对所有农村住房做到“应排尽排、应改尽改”。持续开展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动态监测,投资0.9亿元建设农村供水一体化工程,完成管网铺设50公里,辐射2个镇12个行政村及社区,全区自来水覆盖率99.76%。拓宽监测对象增收渠道,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并安置15名困难群众在岗就业,全区监测对象务工就业数稳定在65人以上,其中5人在省外务工就业,兑现跨省交通补助2500元;对发展种养殖产业的21户监测对象,发放补贴5万余元。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均衡,投资83万元维修改造黄泥小学、黄泥初中、施集学校、沙河学校、珠龙学校等5所农村学校校舍及附属设施约2300平方米;新补充农村学校教师12名,交流轮岗76人。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和关键所在。南谯区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立足35万亩人工麻栎林资源优势,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争取省级食用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00万元。启动长三角绿色食品(食用菌)产业园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约0.9亿元,首家签约企业已入驻。丰科食药用菌产业园暨数字化工厂项目一期建设完成并开始投产,可日产金针菇70吨(15万瓶)、年产2.4万吨,年产值超2亿元,带动就业人数超500人。与建行滁州分行积极对接,对南谯区食用菌产业从种子到筷子、从种业到产业争取全链条支持,已签订授信约50亿元合作协议。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促进耕地质量和粮食产量提升,厚植全区粮食生产发展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