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致使血糖增高、尿糖增加的一种病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
儿童糖尿病的形成原因
糖尿病主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糖尿病可分为:①1型糖尿病,即胰岛素依赖性(IDDM),该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β细胞被破坏,胰岛素无法分泌所导致。这类疾病有明显家族遗传倾向,临床上98%儿童期糖尿病属此类型。②2型糖尿病,即非胰岛素依赖性(NIDDM),是由于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或者靶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导致。这类疾病大多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儿童发病相对较少。由于近年来儿童肥胖者明显增多,导致15岁前发病的患者有增加趋势,因为高热量、高脂肪饮食和缺乏运动导致的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流行是密切相关的。
继发性糖尿病包括胰腺疾病、自身免疫疾病、某些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和风疹病毒等)、药物及化学物质引起的糖尿病和某些遗传综合征伴随的糖尿病等。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母亲在妊娠期的糖代谢异常,如妊娠糖尿病,可能增加胎儿患糖尿病的风险。出生时低体重或过高出生体重的儿童,在成年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也显著增加。
儿童糖尿病的危害
1型糖尿病典型症状为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下降,即“三多一少”,但婴儿多饮、多尿不易被察觉。学龄儿会有遗尿或夜尿增多,年长儿可表现为精神不振、疲乏无力、体重逐渐减轻等。该病症自身无致死性、致残性,但因体内长期处于高糖状态,逐渐累及全身,诱发各种并发症,还容易出现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时可出现呼吸深长、脱水症和神志改变。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则可出现生长落后、智力发育迟缓、肝大,称为Mauriac综合征。晚期可出现蛋白尿、高血压等糖尿病肾病表现,最后导致肾功能衰竭,还可导致白内障和视网膜病变,甚至失明。
儿童糖尿病的治疗
对于糖尿病患儿,常规采用胰岛素替代、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血糖监测、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治疗方案。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需长期依赖胰岛素治疗,通过每日多次皮下注射或胰岛素泵输注控制血糖水平。而2型糖尿病患儿,初期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如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必要时联合口服降糖药物。
1.胰岛素治疗:该治疗方案和剂量需要个体化、根据患儿年龄、病程、生活方式及既往健康状况等因素综合决定。如果采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时,每次注射尽量用同一型号的胰岛素专用注射器以保证量的绝对准确,注射部位可选用股前部、腹壁、上臂外侧、臀部,并且每次注射要更换部位,以免局部皮下脂肪萎缩硬化。另外,使用胰岛素时要防止胰岛素过量或不足,要根据病情调整胰岛素用量。
2.饮食治疗:饮食要与胰岛素治疗同步进行,以维持正常血糖和保持理想体重。原则为:均衡营养、定时定量进餐,适合患儿的生长发育,并控制血糖、血脂水平。以动物蛋白为主,食物烹饪优先选择菜籽油、花生油。
3.运动治疗:患者可以进行爬楼梯、慢跑等运动。不可剧烈运动,通过适当锻炼控制患儿体重,以免过于肥胖。但是,运动前要常规检测血糖,如果血糖水平低于5.5mmol/L,在运动前应补充糖类。如果患儿在进餐后的1~3小时进行运动,应在进餐前减少胰岛素剂量。还要帮助患儿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以免血糖大幅波动。
4.血糖监测:一般选择在空腹、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以及凌晨2~3小时,通常每天4~6次。准确地记录血糖及低血糖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更有利于血糖的控制,指导临床治疗。
5.心理健康教育:家属要调整自己的情绪,还要对患儿做好心理安慰。平时在家多督促患儿勤洗手、勤更换衣物,防止感染加重病情。
儿童糖尿病的预防
儿童糖尿病的预防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侧重于减少环境危险因素,如优化饮食结构、保持适量运动及控制体重,尤其是在高危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二级预防则注重早期发现和干预高危个体,通过定期监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延缓疾病进展。此外,1型糖尿病的免疫干预研究正逐渐受到关注,一些新型治疗策略,如使用免疫调节剂阻断胰岛β细胞破坏,已在临床试验中展现潜力,以后有望对儿童糖尿病的预防起到重要作用。
儿童糖尿病的危害不容忽视,我们应该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和警惕,积极调整患儿饮食和生活习惯,一旦出现疑似糖尿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以免各种并发症对身体造成损害。
(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陆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