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6日
第A06版:专版

从“小巷之行”感悟基层干部成长“大智慧”

明光市管店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唐宏玉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首《让墙诗》成就了一段六尺巷佳话。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考察,专程到桐城了解六尺巷的历史及其传承。总书记指出,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礼之用,和为贵”。身为基层干部,我们要从习近平总书记“六尺巷之行”中深刻领悟“礼让”的智慧与精神,将其融入基层工作与民生事业,在新时代谱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的发展篇章。

“礼让”是一种胸怀,基层干部需涵养“天下为公、一心为民”的格局。六尺巷的故事中,双方各让三尺,成就了一段邻里和睦的美谈。“礼让”不是软弱无能,而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智慧,是为了实现更长远、更宏大的目标而放下眼前的蝇头小利。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们要始终牢记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一刻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站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根本立场,践行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不为个人私利争短长、不为一时得失较高低,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

“礼让”是一种修养,基层干部需锤炼“甘于奉献、淡泊名利”的品质。一个懂得“礼让”的干部,必定是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乡镇干部作为联系群众最密切的群体,最能直接了解群众的需求和诉求,也是最能直接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人。“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扑下身子,了解群众意愿、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疾苦、关心群众生活,真正做到将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群众身边的事情解决好,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面对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必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在推进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利益调整和冲突,基层干部要坚持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勇于舍弃个人或小团体的局部利益,为实现群众利益的最大化作出牺牲,守住做人的根本,做好为民服务的实事。

“礼让”是一种团结,基层干部需树牢“单则易折、众则难摧”的意识。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相互礼让能够化解矛盾,实现和谐共处。在一个团队中,干部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发扬“礼让”的精神,避免内耗和纷争。古语讲,“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基层工作中,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和繁重的工作任务,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团结协作,才能形成合力,共同应对挑战、解决问题。因此,基层干部应该牢固树立团结协作的意识,以大局为重,通过团结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团结协作,搭建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渠道,共同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友谊,形成更加紧密的团结关系,进而提升基层工作的效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礼让”是一种担当,基层干部需勇扛“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仅要有挺身而出、主动担当的勇气,更要有顾全大局、适度退让的智慧。“让”不是逃避责任,而是在权衡利弊后,选择更有利于事业发展、更有利于人民利益的行动方案。作为基层干部,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农村农业发展献智出力,体现新时代奋斗者的担当。要经常从组织和群众那里定“坐标”、打“根基”,融入人民群众中去,深入群众“屋里头”看一看困难,走到“田里头”问一问需求,摒弃一切私心杂念,心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气度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年接着一年干,干出不负人民重托、无愧伟大时代的实绩。

2024-12-06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24060.html 1 3 从“小巷之行”感悟基层干部成长“大智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