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 潘 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供更多优质旅游产品,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深耕融合发展,彰显山水之城底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向世人展现琅琊山的幽深秀美。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的山川日月、古建古村中的历史文化,成为滁州这座城市的底色。坚持发展全域旅游,滁州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展方向,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基本思路,挖掘山水之城本土优秀文化基因,让旅游“诗意满满”;赋予旅游产品文化内涵,让文化“走向远方”,开拓文化与旅游共同发展的全新路径,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延伸文旅融合产业链条,推动文旅产业与农业、工业、数字经济等融合发展,如南谯区施集镇井楠村,借助“西涧春雪”实现“茶旅”融合。醉翁文化、大明文化、儒林文化、阳明文化等,是极具滁州特色的文化,但尚未形成区域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对此,要有效提升和挖掘地方特色文化、非遗文化、传统民俗及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空间的旅游体验,培育“醉翁+”“儒林+”等新业态,拓展文旅消费新业态,进一步彰显山水之城的底色。
二、丰富优质供给,打造滁州文旅品牌
面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和文旅融合发展趋势,文旅品牌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已经成为实现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必然途径。滁州聚力打造长三角康养旅游目的地,持续开展“岭”您看滁州、好味滁州、驾游滁州等系列文旅品牌宣传活动。发展全域旅游,要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文旅品牌。首先,要着力提升文旅产品的精细化、场景化、个性化。在大力发展滁州文旅总品牌的同时,更要引导各县(市、区)因地制宜谋划文旅发展方案,拓展滁州文旅品牌集群。其次,要用好网络新媒体,尤其是微信、抖音、小红书、携程、马蜂窝、驴妈妈等平台,加强滁州文旅品牌宣传推广,掌握用户习惯和旅游关注内容等,实现文旅产品和旅游服务的精准对接。此外,以年轻人为突破口,挖掘年轻人喜爱的卡通人物形象、游戏人物形象等,通过跨界联名、深度体验等方式,将滁州地方文化与年轻人喜爱的文化IP进行有效衔接,构建具有生命力、时尚感的滁州文旅品牌形象。
三、推进智慧旅游,激发乡村振兴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传承利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南谯区乌衣镇、定远县炉桥镇等千年古镇,凤阳县考城村、吴窑村等千年古村落,犹如一颗颗闪耀的明珠,装点着皖东大地。发展全域旅游,要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为乡村文旅提质升级、高质量发展注入智慧新动能。近年来,滁州打造乡村节庆品牌,包括来安桃文化旅游节、天长千秋剥菓节、全椒碧根果采摘节等。随着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全息情景秀等新场景不断涌现,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进一步提升节庆活动的互动性、影响力。此外,利用数字技术的可再生性、可复制性等特点,活化乡村传统文化与民间故事等,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洪山戏、茉莉小调、凤阳民歌搬上大舞台、大荧幕,提升乡村文旅发展品质,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通过数据分析、个性化推荐以及智能导览、互动体验等一站式便捷服务,让乡村文旅产品和服务更贴近消费者的需求偏好。
全域皆景,全域可游。我们要常做常新、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推进滁州全域旅游朝着“诗与远方”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