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智颖
近年来,来安县水口镇深入开展农村文明创建,大力挖掘优秀乡土文化,不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力量。
强化党建引领,把文明摆在前
该镇把文明创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决策范围,摆上议事日程,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实行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明确分工、压实责任,形成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体人员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牢牢将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到实处。
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构建以镇村两级党组织为核心,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一核三治”工作机制。整合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服务站、农家书屋、文化馆等资源,构建以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特色实践点“三大板块”点面结合、融合发展的思想传播主阵地。同时,成立16支镇村党员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理论宣讲、普法宣传、环卫保洁、科技传播、健康义诊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2500余次,让群众找得到党组织、看得到党员,不断传播党的好声音。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不断丰富着农村生活,也大大提升了农民的幸福指数。“农村老人多,有的出行不便,镇上经常组织志愿者来村里理发、量血压,方便了太多”,水口镇水东村党总支书记曹正根说。
改善人居环境,让文明看得见
始终坚持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工作的重心,以规划实施齐头进、政府群众齐参与为目标,在人居环境整治上下足“绣花针”功夫,化“文明指数”为“幸福指数”,以精神文明建设引领和美乡村建设驱动乡村振兴,水口镇连续六届获评省级文明村镇。
根据地理位置,将15个行政村划分为4个片区,每个片区分别安排2名镇级、4名村级包保责任人,责任人对包保片区工作进度、问题及时处理和反馈,实现重点点位常态化管理。
同时,按照“连点成线、拓线扩面、突出特色、整体推进、建管并重”工作思路,一体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重点实施“五大专项提升行动”,创新推进“春夏秋冬”四季创建活动,镇村干部、志愿者、网格员化身为文明传播的“宣传员”、文明行为的“劝导员”,对农贸市场、老街集市、沿街商铺、手工作坊等进行整治,逐步形成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村容村貌显著提升、文明村约普遍形成的共建共管的良好氛围,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弘扬乡土文化,将文明传下去
高度重视发挥文化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内生动力作用,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培养一批熟悉和热爱乡村文化的乡村“文化带头人”,通过组织民俗文化活动进广场、进村组等方式,探索文化非遗、文化美食、文化景观相结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大力扶持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十番锣鼓的传承与保护,传承人张翘带领十番锣鼓队先后参加了全国“农歌会”滁州巡演、醉翁亭民间花灯表演大赛、永阳民俗花灯节、传统节日及各类公益慰问演出逾百场。
在县乡两级的共同努力下,来安县首个特色美食文化街区“呇味街”建成开放,街区全长520米,徽派建筑风格,聚集商户126家,其中特色餐饮店19家,培育了“水口鹅煲”“大桥鹅煲”“地锅鸡”等特色品牌,吸引了南京、合肥、杭州等周边食客慕名而来,逐渐成为来安美食文化的“新地标”,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综合收入达600万元。
这几年,借助鹅煲发展东风,水口镇肉鹅养殖年孵化能力由原先的几千只发展到100万只,直接带动就业百余人,年增收10万元左右。文化带动发展,传承推动创新,在探索中,水口镇走出一条文化传承创新、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如今,一座座公园广场花团锦簇,一个个美丽乡村喜换新颜,一条条乡间小路四通八达,一家家富民产业落地生根,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水口这座千年古镇生动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