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8日
第A06版:教育

“斯丹康”的悲歌

□明光市嘉山中学 徐红艳

“为了和郭纯‘平起平坐’,包国维突然很想要一瓶头发油,于是,他斜了老包一眼,哎,我要买瓶头发油,斯丹康。就像是少爷在命令仆人一样,包国维毫不在意老包已经倾尽所有家底为自己凑足了学费,更不在意老包是否还有能力为他买头油,他只知道,自己和仰望的那个阶层还差一瓶头油。”

31年前,在老街的电影院里,看着张天翼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包氏父子》里虚头巴脑的包国维,少年的我只觉得好可笑,看着老实的老包,又觉得好可怜。

没想到,31年后,这部电影重又回到了我的心里,只不过,以更真实的面目,更深刻的感悟,激起了我难以平复的唏嘘、感慨……

寒门出学子,白屋出公卿。自古以来,贫苦人家多出才子,因为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因为地位的低下,生存的苦难,会让很多穷苦人家认识到学习可以改变命运,从而产生强烈愿望,很多家族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学习的刻苦努力程度更深,才有了孟母三迁,终成儒家思想“亚圣”;欧母画荻教子,教出勤政爱民的“天下第一太守”。才有西汉匡衡,凿壁偷光,终官至丞相,辅佐君王。才有西晋车胤,囊萤苦读,终历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更有明代大学士宋濂,天寒家贫,抄书求教,冒雪求学,一生被朱元璋尊为开国文臣之首……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来到这个世界,我们不能选择降临的环境,也许是贫穷,是困境,但后天的认知和意志,却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只要立下志向,愿意为之努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且不追溯过久,就七八十年代,我们身边多少农村学生,寒窗苦读,磨砺意志,改变人生。

然而,当物质丰裕、生活幸福安宁的21世纪到来,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开展,精准脱贫的顺利实施,中国的孩子在党和政府温暖的关爱和保障下,已经无须再如过去那般艰辛困苦地求学,可是,却也渐渐出现“寒门贵子”,一大批包国维式的孩子和老包式的父母。

学生小李,13岁,父母四十来岁的老来得子,老李是瓦匠,已经年逾半百,老伴没有工作,一家人就靠着老李在工地上打工过活,生活虽有些拮据,却也安定和乐。小李极胖,一米六的个头,160多斤,眼睛胖成一条缝,臃肿的体态,虚弱的身板,不爱运动,体育课更是找各种理由请假,对学习丝毫不感兴趣,玩游戏却是一把好手,而且手机居然还是当时最时兴的苹果14。

班主任上门和老李夫妇沟通,惊讶地发现,老夫妻认为这没什么,孩子白白胖胖,是养得好,块头大不吃亏,简陋的橱柜上,堆满了薯片、火腿肠、可乐、牛奶、饼干,“老师,俺们就这一个儿子,闺女也出门了,俺们不指望他学什么,他也学不上来,背个书天天嚷着头疼,算了,不逼他了,长得好、快乐就行了。”老李粗糙的大手,抚摸着小李的脑袋,满是疼爱,班主任竟一时语塞。

不分是非,只因为爱,一味顺应孩子的意愿,当跟不上主流教育的节奏,就轻易放弃,降低培养目标,这是多少育儿失败后无奈的父母的教育状态。他们朴素地以为,倾尽所有给孩子最富足的物质,吃穿用度不能比别人差,至于学习到啥程度不问,“长大还能没口饭吃吗?”

饭,也许是会有得吃,可享受、懒惰、畏难、逃避、软弱和虚胖的体质会给他一个幸福的未来吗?

“奶,你快点,这么慢!”上学路上,冬冬啃着汉堡,催着后面的奶奶,年过七旬的老人,背着孙子沉重的大书包,佝偻着背,努力地加快脚步,却依然落在孙子后面。

奶孙俩住在我们单元,冬冬3岁起,父母离异,全是爷爷奶奶照顾,从幼儿园到中学,每天四趟,不是爷爷就是奶奶,风雨无阻地接送,背书包、买零食、撑伞,几乎是老两口招牌动作,也许是家庭的不幸,想弥补给孙子更多的爱,爷爷奶奶过度的呵护和护短,让冬冬从小养成了霸道、自私的性格,当老师们觉得应该格外关爱这个家庭特殊的孩子时,却总是被他那一身蛮横无理的公子哥习气震惊。当又一次随意伤害同学,爷爷不得不掏出自己微薄的养老金,去赔付医药费时,他却满不在乎地缠着奶奶要买一个新手机向同学炫耀。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栋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正如《红楼梦》中注解,一个人的后天教育决定着他人生的走向。七岁便能指物作诗立就的方仲永本该有璀璨的人生,却被短视的父亲带着四处炫耀牟利,最终泯然众人。当今的校园,有多少小李、冬冬!

古语云“富不过三代”,即便家有百万、千万,父辈的家资固然可用,但自己的一生真是什么都不学,不用做?不需要一点成就吗?更何况我们的身边,众多的是平凡人家、工薪阶层,或者做小生意家庭,没有金山银山的家底,没有可传承的商业帝国,大病大灾都足以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不学习知识,不培养做人的品德,不懂得做事的道理,不历练自我,我们的孩子凭什么在未来的生活中支撑家庭,在未来的社会中坚强立足?

电影中,当包国维羡慕地想挤进郭纯的“公子圈”,厌弃自己的棉袍和旧棉鞋,厌弃自家的饭菜,厌弃自己贫穷且不体面的老爸——听差老包、打架、调戏女生、呵斥父亲,理直气壮索取“斯丹康”头油时,忠厚老实一辈子的老包,望子成龙的老包,竟然也做出了“偷头油”的错事,懦弱毫无原则的溺爱,最终断送了儿子的前程,他的希望在“开除!”的宣告中幻灭。

新的时代飞速发展,今天,我们的祖国需要品格优良、意志坚强、勤于拼搏、勇于担当的新生力量,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但最重要的培养土壤,仍旧是千千万万的家庭,最影响孩子的老师,终究是父母!

愿张天翼笔下“斯丹康”的悲歌,不要再次唱响。

2024-11-08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22439.html 1 3 “斯丹康”的悲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