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冰书
解决儿童青少年“心事” 假日门诊全天服务
“医生,我的孩子现在一句批评也听不得,整天抱着手机,只要说一句,就和我们吵架,怎么我家孩子变成这样了呢……”拉着小宇(化名)走进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时,小宇妈妈的脸上写满愁容,苦恼于孩子的情况特殊。现实是,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情绪障碍已成为普遍问题。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尚未开科时,科室主任余鑫铭即在门诊接诊过许多存在心理问题的患儿,严重者甚至发展成心理障碍和情感障碍,如孤独症、多动症、抽动障碍、抑郁症、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
面对青少年心理问题高发及低就诊率、低识别率的现状,市第二人民医院组织10多名医护人员分赴南京脑科医院、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进修学习,2022年初,医院根据6-18岁年龄段儿童青少年的发育特征和疾病特征,开设了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和住院病区,考虑到这一阶段孩子们的就诊需求及规律,科室特别实行“周六全天假日门诊”,开展医疗、护理、心理、康复四位一体的综合性、全方位的干预治疗,如急性期综合治疗、风险行为管控、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社会功能康复训练,为孩子们解决难以言说的“心事”。
住院过程“家庭化” 康复治疗个性化
陌生的环境和“病耻感”是隔离疾病和治愈之间的一堵墙, 为了让孩子能够舒适治疗,儿童青少年心理住院病房配置了活动区、工娱室等,并通过开放家属陪护、引入艺术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营造了一个更加温馨、充满关怀的治疗空间。此外,病房外的门诊康复区也是孩子们轻松疗愈的一方小天地,沙盘、VR、宣泄室,在这里,孩子们不仅可以快速缓解症状,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心理健康的成长。
“我觉得好累,没什么事能让我开心……”,因父母对学习要求高,学习压力大,小a(化名)长期情绪低落、失眠,越来越孤僻,慢慢地在课上也无法集中注意力,成绩下滑明显,小a的父母不能理解,相互指责,家庭矛盾越来越大,小a甚至出现伤害自己的念头。发现问题的家人带着小a来到市第二人民医院学习困难门诊,没想到小a却被确诊为抑郁症,入院的当天,医生为小a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失眠治疗等多管齐下,1周后,小a逐渐放下压力、主动倾诉。护理团队更给予了她无微不至的关心,在心理治疗师的引导和同龄病友的陪伴下,每天参与烘焙、艺术画和练字等等康复活动……近日,小a结束了近40天的治疗,开始回归正常生活,父母的感情也慢慢变好。
小a的案例是如今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治疗方式的一个缩影,康复治疗方面,药物治疗已不再占据主导地位,而是综合运用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团体艺术治疗、作业治疗、中医治疗等多种手段。如,针对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问题,以心理治疗为基础,配合使用经颅磁刺激治疗、艺术团体治疗等,系统全面的统合诊疗和人性化的关怀服务才能让孩子们尽快走出阴霾。
2023年,儿童青少年心理科成为滁州市重点专科。目前,每月来院进行心理治疗的儿童青少年有150多人次。18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就诊患者由2022年的700人增长至2024年的2000余人次,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团队的加入,也让科室诊疗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公益科普宣传 陪伴孩子成长
9月初,市第二人民医院在微信公众号发布2期开学第一课科普视频,引起广泛关注。不仅是在开学的关键节点,每月市第二人民医院都会把心理健康知识送进市内中小学校课堂,让心理健康教育惠及更多青少年。2020年,医院即与琅琊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签订心理志愿服务活动共建协议,多次派出心理医生通过专家讲座、团体辅导、心理测评等方式,引导未成年人正确应对成长中的各类问题。
2024年,医院再次与市教体局签订合作协议,扩大心理健康公益科普覆盖范围,由学生延伸到教师、家长,向儿童青少年和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对学校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帮助老师们识别常见的儿童心理障碍表现,协助学校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治疗转介等服务,形成医校共建合作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师生对常见心理疾病的识别防治能力,将心理疾病预防关口前移至学校,构筑师生心理健康“防火墙”。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可治可防,但它又是慢性病,需要全病程治疗,更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协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期待为更多的孩子带来健康与希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也正为此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