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湖里水八仙,最爱鸡头米。”鸡头果,学名芡实,一种水生植物,因果实形如鸡头而得名。进入九月,在来安县雷官镇五里村,硕大的芡实叶片铺满水面,密密麻麻的芡实叶下,已经结出果实。
当前已陆续进入采摘期,韩桂保家水田里随处可见采摘工人忙碌的身影。他们头顶草帽和烈日,穿着过腰的连身雨衣雨靴,摸索着水下的果实,用特制的竹刀划开叶子,开始了鸡头果的“头采”。“我种植的鸡头果是专门入药用的,不是平常大家在农贸市场看到的食用鸡头果。我今年种了大约600亩,每亩产量大概在500斤。按照目前情况来看,每斤可以卖到8元左右。”韩桂保说。这些芡实将会运往广东、山东等地加工,出口销售至日本,每年收入可达50万元。
据雷官镇五里村干部魏平红介绍,五里村芡实产业不仅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还吸纳了附近20名村民就业,为周边百姓创造增收机会,在家门口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刘玉勤是韩贵保雇用的管护工人,平常工作就是割草、看护、采摘,每年增加收入5万元。长满芡实的水田里,刘玉勤穿梭在水中边劳作边说。大如圆盘的芡实叶片铺满水面,她手持竹签刀划开芡实叶,熟练地割下芡实果,整个过程干脆利落、一气呵成。
在韩桂保家芡实种植基地周围还有散户,陈福友就是其中一户。“我家全部实行绿色种植,不使用化肥和农药,芡苗全程自然生长,营养价值极高,周边村民都喜欢在我家买。”陈福友举着刚剥出的鸡头米开心地说。一颗颗小巧精致,洁白如玉,散发扑鼻清香,
近年来,雷官镇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走出了一条具有雷官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据悉,雷官镇将继续扩大芡实种植规模,推动芡实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让更多农户从中受益。
(李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