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镌刻梦想,奋斗铸就华章。一千年前,欧阳修以“环滁皆山也”使滁州名扬天下,一千年后,滁州交通人以“环滁皆路也”助力滁州再次腾飞。
从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到如今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几代交通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我市交通事业突飞猛进,交通变化天翻地覆,交通面貌焕然一新,交通成就有目共睹。截至目前,滁州拥有公路总里程20766公里,位居全省第五。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67公里,位居全省第一;一级公路通车里程576公里,位居全省第五;二级及以上公路通车总里程3065公里,位居全省第二。公路密度150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省前列。一个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干线为经络,农村公路为基础,连接铁路,沟通水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已经形成。
翻开尘封的历史档案,我们可以发现滁州解放之初交通的窘迫:滁州最早的公路是1922年建成的凤阳刘府至蚌埠的公路,主要用于烟叶运输。建国初期,滁州只有几条县城与县城之间的砂石公路。滁城到明光要从来安县城绕行,到天长要从六合县城绕行,到定远也要从杨饭店村绕行。
为了恢复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政府开始大规模修筑公路,修通了滁城直达天长的公路,境内合浦路、合蚌路以及通往来安、全椒、明光的公路也陆续铺建了砂石路,路面加宽到3至4米。1970年开始铺筑渣油路面,1980年全市油路通车里程548.2公里,每个县城都通了油路。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农业大包干带来大丰收,但受交通“瓶颈”制约,我市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粮食运不出去“卖粮难”的困境。于是,政府开始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补“断头”、填“空白”、畅“动脉”。境内国道、省道跨县干道的路基全部拓宽到15至18米,路面拓宽到9至12米,并且大量裁弯取直,降坡改线,还完成了境内泗浦(104国道)建设,开始拓宽改造合浦路全椒段,合蚌路定远、凤阳段,以及滁定路、天扬路等,全市公路里程大大延长,公路等级明显提升。
国省干道建设如火如荼,农村公路建设也热火朝天。在困难时期,我市通过国家补一点、地方拿一点、群众筹一点的办法解决资金问题。同时,积极发动民工建勤、以工代赈等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至1986年,全市实现了村村晴雨通车,一条条“毛细血管”让农业更繁荣、农村更美丽、农民更富足。
一段段记录,一个个里程碑。高速公路的发展,极大提高了我市公路网的整体技术水平,优化了交通运输结构,对缓解交通运输的“瓶颈”制约发挥了重要作用。1991年,安徽省第一条高速公路——合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我市抓住机遇,在省交控集团建设的同时,自主建设了宁洛高速公路滁明段,宿扬高速公路天长段,宁洛高速公路凤阳连接线,来六高速公路,明巢高速公路等,形成了“一环六射”的高速公路网。
交通之美,不仅在于公路成网、运输高效,更在于每一颗闪光的铺路石、每一位交通工作者身上凝聚的奋斗精神。滁州的公路建设者们以长寿命公路建设为目标,狠抓公路工程质量。他们用了近20年的时间研发并跟踪实践的“填充式大粒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技术,以及“沥青混凝土路面抗车辙”技术成为全国行业标准。滁州大道洪武路——创业南路9.2公里新建项目荣获中国公路建设最高质量奖——李春奖。104国道明光绕城线女山湖大桥工程和来安县武集——西武公路改造工程荣获安徽省“黄山杯”。江淮风水岭国家风景道建设的经验,在2023年世界交通大会上作了介绍。天长市被评为“四好农村路”建设全国示范县,凤阳县旅游路网工程(99号公路)被评为全国交旅融合示范项目,全椒县山(神山寺)湖(碧云湖)大道、来安县余(庄)六(郎)路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路。
大道通衢、长路欢歌。立足新阶段、进入新时代,滁州交通人将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赓续红色基因,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劲头冲锋在前,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建设现代化新滁州贡献交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