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30日
第A03版:副刊

炊烟深处是吾乡

□作者:王 斌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画面,如熠熠生辉的宝石,镶嵌在记忆的深处,永不褪色。那袅袅升起的炊烟,便是心中最温暖、最深情的记忆。

2024年7月8日星期一,我带着妻儿驱车一千三百多公里,带着满身的疲惫以及对家的深深思念,回到了那个赋予我生命、养育我成长的地方。车子停在了明光古沛一个百货店门口,我刚下车没走几步,回头一看,母亲从另一头缓缓走来,她佝偻着身躯,背上背着一个袋子,手里还提着一个塑料桶。我情不自禁地喊了一声:“妈”。她听到我的呼喊,脸上瞬间绽放出欣喜的笑容,那笑容犹如春日里盛开的花朵,温暖又灿烂。母亲轻声呢喃:“我的个乖乖,你们到了。”孩子们听到奶奶的声音,纷纷从车里走了出来。从母亲的话语里,能感受到在她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孩子。她身上的袋子不知装着何物,手里的桶中装着刚买的鳝鱼。她听到我们全家早上到家,凌晨三点就起床了,天还没亮便去赶集、割肉、买菜,一心只想着为许久未归的我们准备一顿丰盛的饭菜。此刻,“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个词在我的脑海中一闪而过。

我在百货店简单地买了一挂爆竹,这是准备到父亲坟上用的。之后,我们驱车前往父亲的坟地上坟。回到家中,母亲带着孙子和孙女来到屋后的菜园,让孩子们看看她种的菜,菜园里品种丰富,有青椒、茄子、西红柿、黄瓜。母亲又指着旁边的西瓜说:“这些都是给你们种的,就等着你们回来吃西瓜。”两个孩子看到那么多又大又圆的西瓜,开心极了。摘完蔬菜和西瓜后。母亲回到了厨房,在砧板上切切剁剁,厨房里传来富有节奏的声响。而灶膛下,她熟练地生火添柴,红红的火苗映照着她那慈祥的脸庞。袅袅升起的炊烟,透过烟囱,悠悠地飘向天空。那些炊烟,带着家的温暖,带着母亲的爱,在村庄的上空弥漫。它是母亲辛勤劳作的见证,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的前奏。每当炊烟升起,我知道,那是母亲在召唤远方的游子归家,那是家的方向。

此时,我再度跑进那老旧的厨房里,一切仿佛还是昨天。岁月的痕迹在这里更加明显,灶上的尘埃,锅下的柴草,在诉说那些流逝的岁月。我对着锅灶下的柴草吹了吹气,火苗燃烧了起来,在锅底下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一股浓烟向我扑面而来,呛得眼睛睁不开。那一刻,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儿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曾经,这炊烟是我生活的日常,是我习以为常的温暖。如今,它却成为了我心中最珍贵的回忆,是我在繁华都市中孤独时的慰藉。这炊烟里,有母亲的味道,有故乡的情怀,有我童年的欢乐和成长的足迹。

在这炊烟中,我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放学回家后,总是迫不及待地冲进厨房,等待着母亲从锅里端出美味的饭菜。那时候,生活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幸福和满足。在这炊烟中,我看到了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欢声笑语、温馨和睦。父亲讲述着田里的收成,母亲念叨着家长里短,而我则分享着学校里的趣事。那时候,日子虽然平淡,但却充满了爱和关怀。在这炊烟中,我看到了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助,一家做饭,几家飘香。那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那么的淳朴和真挚。

炊烟,是乡村的灵魂,是家的象征。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那炊烟深处的故乡,永远是我心灵的归宿。

当我再次离开故乡,带着妻子儿女踏上远行的路程,我回首望去,那炊烟仿佛依然在村庄的上空飘荡。我知道,那里有母亲的牵挂,有故乡的期待。我会带着这份温暖和力量,勇敢地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因为我知道,在炊烟的尽头,永远有一个温暖的家在等待着我。

2024-08-30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18773.html 1 3 炊烟深处是吾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