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兵
为不会用手机导航的阿姨指路,给提重物等公交的大叔搭把手,在医院里教老人打印票据……近日,北京一名95后男孩选择在街头成为“共享儿子”,并发展100个同龄人签订“在外互助父母计划条约”。最近,类似的“互助父母协议”在网上迅速走红,千万网友自发约定:这次你帮助我爸妈,下次我守护你父母。
互助父母主要指的是社会或社区中对老年人的相互帮助行为,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老年人面对科技或信息困难时,年轻人自愿提供的帮助。这种互助行为可以通过社交平台上的讨论和协议来实现。例如:“出门在外互帮父母协议”,其中没有具体的约束条款或监督机构,但通过社交平台上的转发和留言,形成了广泛的互助网络,体现了社会中许多人对老年人的关心和帮助。
医院在线挂号、餐厅扫码点餐、车站网购车票……这些在年轻人看来已司空见惯的事情,却让一些老年人茫然无措。年轻人签署“在外互帮父母协议”的身影,是因为善良,也是因为他们在不同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的父母。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这样有人情味的行动温暖人心,好像回到了车马很慢的年代,彼此通过这种方式建立了浪漫符号的传递。
古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谆谆教诲,今有“背井离乡”的客观现实。如今,不少年轻人或为学业奔赴他乡,或为工作前往异地,一年中少有机会与年迈的父母团聚。即使部分老人来到繁华都市,成为“老漂族”,子女也很难巨细无遗地照顾到他们。年轻人加入“互帮父母协议”帮助身边的陌生老人,或许也能达成“爱的循环”。
有困难,主动帮,接受帮助后,把爱传递下去,让善意形成闭环。人处于新环境时必定面临挑战,年龄越大的长辈面临的挑战更大,为他们提供帮助是很有必要的事。“互助父母”“共享儿女”成为一种新时尚,许多年轻人戴上印有“叔叔阿姨需要帮忙找我”的互助挂牌,有的还穿上写着“共享儿女”的衬衫,让老人在外需要帮忙时就大胆求助,让老人享受更好的幸福时光,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当下,在陌生人社会和数字化社会的双重挤压下,老年人会有“跟不上趟”之感,出门在外更可能手足无措。而年轻人能随时随地照顾父母的不多,“互助父母”的价值愈发凸显。年轻人用一种充满互联网特质的“解题”思路,演绎现代版“爱老护老”故事,同时也弥补着自身陪伴缺位的遗憾,收获“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心安。“互助父母计划”这样的一个社区文化产生出来后,对于互联网世界,甚至是有人灰心丧气时,能有一些正向的力量,这就是“互助父母”的价值。当“我助人人,人人助我”蔚然成风,惠及的必然是每一个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