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61户,新投产入规26户,总数2722户,稳居全省第2位;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56户,居全省第1位。
聚力打造“世界光伏之都”,全球光伏20强企业已有10家落户。2023年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产值1362亿元,居全省第1位、全国第3位,光伏之都风生水起。
“四个一百”工程完成亿元以上新开工、新竣工、新投产、新达产项目分别为133个、103个、73个、45个;全市技改投资增长68.5%,高于全省38.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
全市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487户、居全省第3位;争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8家,居全省第3位。
……
一组组数据、一项项成绩,串起了滁州工业经济提质增效、高歌猛进的铿锵足迹。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和“压舱石”。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推深做实八大产业链“链长制”,聚焦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紧盯“新三样”、拼抢新赛道,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投资、增效益,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工业经济“量质齐升”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变先发优势为领跑优势
“链”上发力加快打造全省“一二三”城
经济靠项目拉动,发展靠项目支撑。
7月24日上午,我市招商引资“夏季攻势”行动凤阳县项目在滁集中签约,此次集中签约项目15个,八大产业链项目15个,占比100%。今年1至6月,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91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77个,新投产亿元以上项目175个。从结构看,新引进制造业项目278个、占比95.5%;新引进八大产业链项目233个、占比80.1%。
不难看出,“八大产业链”项目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这源于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八大产业链链长制,实行“一套班子、一只基金、一个协会、一个研发平台”的模式,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定期召开产业链链长会、企业家早餐会、双月座谈会,建立月调度、季观摩、年考评机制,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增强产业吸引力,推动重点产业做大做强。
作为“八大产业链”之首的光伏产业链的蓬勃发展,则为我市坚持“项目为王”理念,以“链长制”为抓手,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写下了生动注脚。
走进滁州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标准化生产车间,智能制造生产线正有序运转,橙色的机械臂快速完成精细操作,物流机器人来回穿梭搬运太阳能电池片。经历多道工序后,一片片平板电脑大小的光伏电池片顺利下线。
该公司公共关系部负责人欧阳建波介绍道,公司主要生产高效太阳能电池片,“我们选择滁州,也是看中了这里有很多光伏玻璃、光伏组件相关的企业,产业链比较完善。去年全年我们出货量1550万千瓦,企业营收达120亿元。”
窥一斑而知全貌。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抢抓国家“双碳”战略机遇,高瞻远瞩、高位推进,把大力发展光伏产业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紧抓产业新风口,以“沿链谋划、龙头牵引、完善配套、集群发展”的思路,构建起硅片、电池片、组件、光伏玻璃、边框、封装胶膜、焊带、储能电池等较为完整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的跃升。如今,先进光伏已经成为滁州“首位产业”,在产业加速集聚中变先发优势为领跑优势,隆基绿能、天合光能、东方日升、晶科新能源、正泰、捷泰、中润、亿晶光电等头部企业持续扩大在滁投资,正合力朝着打造“世界光伏之都”目标全速前行。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光伏玻璃产能717万吨、光伏组件产能62.6GW、光伏电池片产能62GW,2023年实际产能分别占全国的21.7%、8.9%、8.2%,实现产值1362亿元;全球光伏20强企业已有10家落户滁州;连续3年举办全国光伏行业大会(论坛)。“根据我们的数据统计,上半年工业经济发展中头部企业贡献较大,就光伏产业来说,惠科光电产值增加值贡献率达8.1%,位居全市前列。”据市工信局有关责任人介绍,全市产值亿元以上企业共321家,累计完成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78.7%,增加值贡献率98.8%。其中,前50家的头部企业产值占比49.7%,增加值贡献率69.7%。
时时谋在先,事事干在前。光伏产业势如破竹之际,我市进一步抢滩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两大新兴产业,并在2024年滁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加快打造全省“一二三”城。目前,全市动力电池产业产量稳居全省第3,新能源汽车产业规上(限上)企业数位居全省第3……2023年“新三样”产业总产值已突破2000亿元。
变创新优势为竞争优势
向“新”而行夯实工业发展“四梁八柱”
位于滁州经开区的天合储能(滁州)有限公司,采用行业领先的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和储能系统集成技术,生产“高安全、长寿命、低成本”的储能专用锂离子电池、配套电池模组,产品销往全球50多个国家及地区;安徽康佳电子有限公司内的“工业大脑”屏幕上,清晰呈现工厂生产实时数据,智能工厂车间的生产设备精准运送液晶面板,搭载机器视觉系统的智能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成为生产线的“主角”……在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想要始终保持领先态势,就必须坚持创新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向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高端攀升,变“制造”为“智造”,全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这为我们进一步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指明了前进方向。记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我市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加快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滁州经开区、滁州高新区获评2024年省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开展规模企业数字化测评,新增数字化测评企业249家,完成数和完成率均居全省第2位;新建5G基站789个,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近9200个;新增省级智能工厂3个、绿色工厂13个、数字化车间16个。此外,通过实施“滁企登云”,累计1700余家企业“登云”,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加快发展。印发《滁州市软件产业创新发展规划(2023-2027)》,促进软件产业系统发展、集聚发展,将数实融合逐步引向深入。
无论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关键仍在于创新。今年3月,安徽省工信厅公示《关于第八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通过复核的第二批、第五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安徽省)》,金禾实业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实现了我市零的突破。这正是我市坚持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旗帜性抓手,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围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精耕细作,精准赋能,育强企业主体、打造产业尖兵、强化科技赋能的生动缩影。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61户,新投产入规26户,总数2722户,稳居全省第2位。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56户,居全省第1位;建立市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库,入库企业76家。全市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487户、居全省第3位,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66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数的17.1%。其中,规模亿元以上企业236家,占比50.64%;争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8家,居全省第3位。安徽鑫铂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专精特新企业成功上市,占全市上市企业数50%……
核心技术不断攻关、单项冠军持续涌现,同样得益于平台的支撑和人才的培养。上半年,在创新平台建设上,我市按照“市级—省级—国家级”成长路径,持续优化研发创新平台培育,推荐东方日升等26家企业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隆基乐叶等8家企业申报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新增市级工业设计中心23家。在人才引进培养上,全市新增高技能人才8336人,新引进大学生1.3万人、院士等高层次人才310人,实施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项目53个,新获评省级产业人才团队数、项目数均居全省第1位,连续两年入选“中国最佳引才城市”,系全省唯一。
变特色优势为集群优势
扬己所长推动主导产业遍地开花
产业兴,则滁州兴;产业强,则滁州强。放眼皖东大地,一座座产业园区加速崛起,一条条产业链条变长变宽,一个个产业集群活力满满,彰显着这座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活力之城的独特魅力和卓越眼光。
位于中新苏滁高新区的筑医台(滁州)产业科技有限公司施工现场,工人与机器均“开足马力”战高温、抢工期,电钻声、焊接声此起彼伏。公司副总裁王翠峰告诉记者,项目建设已接近尾声,是目前国内医院建设领域第一个大规模的聚合性的产业载体,也是全国首个以推动医院建设产业发展迈向现代化和数字化方向的创新型第五代产业园区。这是园区聚焦“大健康”这一主导产业谋划推动的重要一笔。
位于凤阳经济开发区的合众汽车年产30万套CTC一体化底盘及配套产业园项目现场,多辆挖土机、混凝土搅拌机正在这里进行地基土方施工。“合众公司自主研发的滑板底盘是目前最先进的新能源汽车底盘,各项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准,能够适用多种车型。”凤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刘军义告诉记者,该项目还支持高压快充技术,实现充电5分钟、行驶400公里。这是园区聚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又一次匠心之作。
园区是工业经济的主战场、产业聚集的主阵地。在奋进新征程中,全市各县(市、区)把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作为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以产业园区为平台载体,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一县一策,加快主导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构建特色产业集群,以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助力全市工业经济跑出“加速度”。目前,我市已在全省率先实现百亿产业项目、特色产业集群、上市企业县域全覆盖。今年上半年,新引进沪苏浙地区项目142个、占省外项目的70%。
凤阳县的光伏新型储能产业、天长市的仪器仪表产业、滁州经开区的智能家电产业、明光市的绿色涂料产业……多年来,全市各级各类园区细分行业领域、确定主攻方向、错位互补发展,带来的突出成效,就是让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家电、绿色食品、先进装备制造等特色主导产业遍地开花、大放异彩。如今,全市集群建设亮点突出,市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集群、新一代电子信息集群获批2024年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全椒县电子新材料产业集群、南谯区半导体设备及材料产业集群获批2024年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凤阳县硅基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基地)获评全省2023年度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材料类第1名……
产业的集聚发展同样反映出滁州“亭满意”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为加快推动我市营商环境由“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迭代升级,近期我市出台了《滁州市全面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各地各部门对标学习沪苏浙先进经验,以优质服务让企业在滁州放心投资、安心发展、舒心经营。此外,全市深入实施工业稳增长助企解困、要素对接、政策落地、动能培育、提质增效“五大行动”,市县两级共走访企业近8600次,累计为企业解决问题789个。开展供需对接和各类要素对接行动共24场次,参与企业517家,签约金额36亿元。
回望过去,皖东儿女以实干作答、用实绩交卷,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争先创优、奋勇前行。再启新程,全市上下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信心、循光向前,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劲头抓好每一天,使劲往前赶,奋力书写加快建设制造强市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