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6日
第A05版:要闻公益

万马奔腾势如虹

全媒体记者李文刚

在2023年度全省发展民营经济考核得分位居前6位的市中,滁州市位居第2位;

去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2.9%,民营企业进出口334亿元、增长11.4%,占同期外贸总值的81.6%;

全市民营市场经营主体占市场主体数量的96.6%,16家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14家,占比达87.5%;

全市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8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66户,均居全省第3位;

今年1至5月,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53户,总数达2713户,居全省第2位,其中民营企业占全市规上企业的93.1%;

省辖市打造营商环境工作,我市今年一季度位列全省第2位,连续八个季度居全省前三;

在省《第二批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试点事项清单》中,我市3项自选工作被列入试点;

市公管局全国首创“电子暗标横向评审”,被全省重点推广,今年5月被国务院办公厅作为典型案例全国推广;

全省率先实施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构建“124+N”增值服务体系架构,企业群众对政务服务的好评率达100%。

一组组数据记录着我市支持民营企业壮大、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点滴之功。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坚持把做大做强民营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认真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健全服务体系,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生动局面。

良好政策

为市场主体赋能添翼

仪器仪表是天长市起步最早的制造产业,天康集团是其中代表企业之一。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天康集团积极推动制造工艺变革升级,一举成为国内最大的温度仪表生产商,在2023安徽省民营企业制造业综合百强榜单中位列第21位。

而天长市,也在一系列激励政策精准支持下,逐步形成了以天康集团为龙头、以滁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基地的仪器仪表产业集群。在2023年度全省发展民营经济考核中,天长市在一类县(市、区)榜单中位居全省第5位。

政策是资源、是导向,更是力量。

为助力民营企业爬坡过坎,增强信心底气,我市建立民营经济33条核心政策体系,设立1亿元民营经济(工业强市)专项资金,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转型难、融资难等问题,用“真金白银”支持企业提档升级、做大做强。

记者从市工信局了解到,2023年,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56.68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24.97亿元;全市发放就业补助资金1.8亿元,向13149户企业返还失业保险资金7585.85万元。今年以来,争取制造强省建设政策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第一批)资金5062.1万元。

不仅如此,在扩大有效投资上,我市认真落实“投资安徽行”部署,深入实施有效投资攻坚行动。2023年,全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0.6%,居全省第1位。编制《2023年工业项目投资导向计划》,谋划工业项目558个,总投资5577亿元。

2023年,全市“四个一百”工程完成亿元以上新开工、新竣工、新投产、新达产项目分别达305个、305个、304个和210个。

科技创新,是民营经济发展之魂。在滁州,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财税政策、资金补贴激励作用,支持关键行业民营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辟成果转化应用场景领域,将创新能力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

此外,我市还从项目招引入手,由要规模速度向要质量效益转变,聚力提升引进项目含“新”量、含“绿”量、含“科”量等,推动新兴产业聚链成群,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1至5月,全市新签约亿元项目252个、总投资990.9亿元,其中八大产业链、“新三样”项目分别占比82.1%、31.7%。

截至目前,全市拥有省级工业设计中心48家,总数居全省前列;获批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73家,居全省第3位;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487户,居全省第3位;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66家,占规上工业企业的18.09%;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8家,居全省第3位;今年前五个月,全市登记科技成果1078项、实现产业化应用373项,分别居全省第2位、第3位;吸纳沪苏浙高校技术合同额4660万元……这些专精特新企业专注细分领域,掌握“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的创新密码和关键技术,填补产业空白,让“滁州智造”走出安徽、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一系列惠企政策,如一场场“及时雨”,持续激发民营经济创新创造活力。今年1至5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2%、居全省第2位,其中民间投资同比增长8.4%、高于全省6.7个百分点。

服务升级

让民营企业轻装上阵

“百亿投资项目当季签约、当季开工、半年达产,这在行业内是史无前例的。”如今,滁州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永亮回忆起在滁州的创业经历仍是赞叹不已。“得益于滁州各级政府部门无微不至的帮扶帮办,才能创造行业纪录,实现当年投产当年冲上百亿大关的目标。”王永亮表示,滁州已成为民营企业的投资沃土、发展高地。

民营经济是典型的“环境经济”。民营企业对市场的感觉最为灵敏,哪里营商环境好,企业就往哪里走,资金就往哪里流。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53户,总数达2713户,居全省第2位,其中民营企业占全市规上企业的93.1%。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好的营商环境是发展之基、活力之源,是经济实力、综合竞争力、区域影响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市从“六破六立”入手,深化“双对标”,全力打造更为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践诺守信的社会环境,做细做实重商、安商、亲商、暖商、护商各项工作,推动“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全面提升,持续擦亮“亭满意”服务品牌。省辖市打造营商环境工作,我市今年一季度位居全省第2位,连续八个季度居全省前三。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调度“亭满意”创建和推进工作,出台全省首部营商环境地方性法规《滁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在全省率先实施政务服务大厅“365天不打烊”服务,率先设立涉企服务专窗和“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率先成立市县两级企业服务中心,率先实施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

推深做实企业包保服务,建立企业“首席服务员”机制,全市1300余名包保联系干部直联上门、包保到企,向企业“送政策、听意见、问需求、解难题”,及时收集办理企业在经营生产中遇到的困难问题。

建立企业诉求“挂号制”推进“企呼政应、接诉即办”工作机制,依托“民声呼应”“省为企服务平台”“12345营商环境监督分线”“滁州市企业服务直通车”等线上线下平台,多渠道全天候受理企业诉求,实现“一口收办”。截至目前,“挂号登记”企业诉求2852件并全部办结。

完善问题解决联席会议制度,对需多部门协同办理的问题,由市企业服务中心牵头组织协调;对企业反映的“疑难杂症”,梳理后提请市领导专题调度,同步抓好问题跟踪问效和督办落实。今年以来,共协调办结省交办企业间经济纠纷、工程款拖欠等疑难问题170余件。

此外,我市还不断延伸为企服务领域,推动便捷服务到增值服务迭代升级,由重点涉企政务服务单位负责人每月以企业身份走流程、以工作人员身份坐窗口等方式,转换角色、一线办公,全流程深入体验线上线下办事过程。目前,全市11.04万政务服务事项,平均办事环节减少10.23%,减少提交办事材料21.98%,平均审批时限减少34.38%。企业群众好评率达100%。

2024-07-26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16924.html 1 3 万马奔腾势如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