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5日
第A01版:要闻

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市抓小岗促全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侧记

全媒体记者张开兴

坚持抓小岗促全市,以“国字号”整市改革试点为牵引,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为主线,推动农村综合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全省农业生产设施确权登记和抵押贷款“首证首单”在天长发放。

“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题”政产学研合作“四题”经验做法,获国务院督查组肯定,并入选安徽省十大改革案例,被中央深改办专题刊载。

天长、来安、全椒、凤阳4个县入选全省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综合效益30强、总数居全省第2位。

获批全省综合医改试点示范地区,滁州“医共体+卫生院分类管理”、天长医防融合工作获评全国基层卫生健康创新发展优秀案例。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考核居全省前列。

县域医改“天长模式”、农村垃圾治理“来安经验”、人居环境整治“明光经验”、小型农田水利改革“定远模式”等一批经验在全国推广;林长制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棚户区改造等一批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全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现场会、全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工作总结会等一批全国性经验交流会在滁州召开。

近年来,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小岗时的殷殷嘱托,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创新,先后承担95项国家级和143项省级改革试点。

聚焦群众所需、人才所想、企业所急、基层所盼,大胆试、大胆闯的滁州,一项项可推广、可复制的“滁州经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以源源不断的改革之力引领滁州发展之变、阔步现代化新征程,推动滁州稳居全省第三、跻身全国百强。

敢为人先,“农”墨重彩绘就皖东“丰收图景”

近年来,小岗村先行探索实施省级以上农村改革试点(事项)17项,其中国家级8项,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等一批改革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由全面小康到全面振兴,乡村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始终是重中之重。

扛起使命担当,答好时代课题,滁州始终坚持抓小岗促全市,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各类要素的潜能和发展活力。

今年年初,小岗村村民迎来第7次分红,年年增加的分红收入,源于小岗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改革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推动着小岗村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发生历史性转变。

2015年,全省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一证”在小岗村颁发。2021年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推进会暨农业农村政策与改革工作会议在小岗村召开。

高举改革旗帜,勇当改革先锋,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小岗村获颁全国首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书,设立全国首支村级乡村振兴产业基金,成立全省首家村级乡村振兴支行,今年新获批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中央财政奖补1.5亿元。“大包干”带头人集体荣获“改革先锋”称号并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代表颁奖;小岗村党委被党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如今的小岗村,先后创成第一批省级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全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

2018年滁州获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以来,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全市已组建1033个集体经济股份制合作社、45个集体经济合作社,348万农民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性资产股东,改革经验在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会上交流。

一系列改革举措,激活的不仅仅是小岗村的土地和人力资源,更是牵动全市广袤乡村,盘活资源、推进土地流转,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改革赋能,“滁州经验”激活发展“一池春水”

全市拥有家庭农场2万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900多家,居全省前列;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达5000多家,全市承包地流转率超60%。

滁州是鱼米之乡,是全国商品粮基地,被称为“安徽第一粮仓”。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护好耕地,提高耕地质量,才能更好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滁州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以“长牙齿”的硬措施,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作为全省唯一获批的全国整市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市,滁州坚持聚焦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滁州连续5年新建高标准农田面积均居全省第1位,连续6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去年粮食总产95.43亿斤,增量和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同时,在全省率先开展整市域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保险试点,投保面积185万亩,经验被农业农村部推广。

全市有38个中心村依托28万亩高标准农田,以乡村产业为支撑,一体推进人居环境改善,着力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美丽田园。其中有27个村被评为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中心村。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维护农村稳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宗旨,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全市982万亩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应颁尽颁,80万农户吃上了“定心丸”。

在此基础上,我市聚焦释放改革活力,不断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发展,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

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山田河湖林,资源禀赋之长,都须扬“滁”所长。

全市森林面积736.68万亩,这是滁州最丰厚的“绿色家底”。

我市以深化林长制改革为抓手,全力推动林企增效、林地增产和林农增收,让万千资源演变为万千产业,推动滁州一方“绿水青山”有“颜值”更有“产值”。

我市创新麻栎短轮伐期经营模式,将经营周期由50-70年缩短到5-7年,每年亩均收益700元左右。让“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变成“当代人栽树,当代人受益”。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因地制宜打造林业产业新业态,还极大拓宽了林农增收渠道,充分调动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在此基础上,我市推动产业科技化、生态化、集约化,推广麻栎2个国家行业标准,打造麻栎全产业链经营示范样板区,培育国家及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2家,推动形成菊花炭、食用菌等八大产业。

贷款难、抵押难,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

小切口如何作成大文章?2023年9月,天长市探索开展农业生产设施确权登记和抵押贷款试点。

明晰设施产权,创新设置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登记证,既为生产设施上了“户口”,又为经营主体融资打开了“窗口”,解决“无权可抵”问题。

改革释放发展动能,振兴迎来发展新景。如今,滁州正以创建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契机,统筹推进农村改革扩面、提速、集成,不断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努力让试验区变为经验区。

民生为本,“醉美滁州”擦亮人民“幸福底色”

获批全国首批、安徽唯一气候投融资试点,截至2023年底,全市气候投融资入库重点项目265个、总投资6985亿元,分别居全国第2位、第1位;持续深化河湖长制改革,明湖创成全国首个“幸福湖”,皇庆湖等26个河湖创成省级幸福河湖,数量和质量均居全省前列;扎实推进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建设,颁发全省首批林业碳票,发放全省首笔“碳票生态贷”100万元……

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升级、蝶变,从全面小康迈向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关键是要打出诚意满满的改革“民生牌”,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为“醉美滁州”持续擦亮“幸福底色”。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天长市在全国首创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探索“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农村分级诊疗模式,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看病更省钱、基金更安全”,形成基层医改“天长经验”。

天长市先后2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市,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工作现场会、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工作推进会等全国性会议在天长召开。

滁州获批全省综合医改试点示范地区,全市建成13个县域医共体,覆盖所有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共体+卫生院分类管理”获评全国基层卫生健康创新发展优秀案例。

与此同时,我市优化经办服务,深化医保管理改革。积极推进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测试全国试点、医保电子凭证全省试点,全国医保信息业务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我市召开。

养老服务关系民生,情系百姓,老年群体的幸福是群众幸福指数的晴雨表。

我市开展的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免费为经济困难的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提供居家上门服务。

2020年我市获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以来,完成5559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获评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地区。2022年获批开展国家“区块链+民政”创新应用试点,完成全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升级改造。2023年整市入选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试点,目前已建设家庭床位2657户,完成居家上门服务4652人次,老人服务满意率98%以上。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今日滁州,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老百姓最急需、最紧迫、最关心的层面着手,在办好民生实事上频出实招,让越来越多的“家门口”福利“上线”、越来越多的宜居宜业梦被点亮,幸福之滁“幸福底色”更加鲜亮。

2024-07-25 ——我市抓小岗促全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侧记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16817.html 1 3 为有源头活水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