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4日
第A06版:副刊

大横山与小横山

大横山,即横山,又名横涧山,位于皖东江淮分水岭之上,原属滁县、盱眙、定远三地交界处,今界明光市、定远县之间,65%属于原嘉山县横山乡,即今明光市明南街道办事处,包括原滁州、盱眙所辖范围和定远所辖横山集等处,距明光市区15公里;35%属于定远县拂晓乡,距定远县城40多公里。海拔234米,方圆15平方公里。光绪辛卯《盱眙县志稿》载:“横山,治西南一百五十里,一曰横涧山。《方舆纪要》:上有石累城,下临涧泉。兵火时当屯御于此。接定远县界。”又载:“小横山,治西南一百里,乾隆志:今俗呼小红山。”可见,相对于小横山,横山又俗呼大横山。

大横山山体形成于地球第四纪造山运动,因年代如此久远,人们只能望山而叹,无从考证其名字由来。一说大横山无论从东西南北哪个方向看去,都是“横”的,故而得名;一说是原属盱眙、定远两县交界人烟稀少的荒芜地带,称之为大荒山,当地韵母uang读作eng,大荒山就读成大横山了;一说山下原有红山乡,后并入定远拂晓乡为红山村,村旁大山有丹霞地貌,红如血染,山就被叫作大红山,当地韵母ong读作eng,大红山就读作大横山了。县志记载,小横山俗呼小红山,那么大红山俗呼大横山可能性极大。不过,这些说法难免有些牵强。我们不妨从神话中寻得些许答案。

相传远古时代,昆仑山下住着老太太杨氏,女儿杨正霞,儿子杨二郎一家三口。姐弟二人从小出门学艺。杨氏一人在家,打柴度日。那时玉皇大帝有12个儿子,每个儿子就是一轮太阳,他们分工值日,每天只能有一个太阳升起降落。一天中午,12个太阳一起出来,烤得树木枯焦,花草着火。正在山上捡柴的杨氏躲避不及,竟被活活晒死。已得道成仙的杨二郎姐弟得知母亲惨死太阳暴晒之下,非常气恼,决心狠狠地惩治这12个太阳。杨二郎手使一根长鞭,肩上担起12座大山,腾云驾雾追赶这12个太阳。这些太阳知道杨二郎的厉害,拼命逃躲。杨二郎抖动一鞭抽下一个太阳,他姐便搬起一座大山压在太阳身上。经过11天的恶战,11个太阳被杨二郎打下尘埃,压在11座大山下面。还有一个太阳被杨二郎用鞭子打瘸,因奔跑不动,躲在大横山背面一棵马郎菜(学名马齿苋,耐旱、茎叶可入药,又称长寿菜)下面。杨二郎没有找到这个太阳,气得哇哇乱叫,就对这座大山猛抽一鞭,便把这山打成三截。底部就是现在明南街道办事处境内的大横山,山顶平整;上部就是现在距离大横山十几公里的明光石坝镇境内的小横山,顶部尖突;中间就是今定远县境内的岱山,群山散乱,旁有大小双墩,为杨二郎姐姐双鞋倒下来的碎土堆积而成。那个瘸腿太阳,因为马齿苋的遮盖,没有被杨二郎发现,保住了性命。

还有一种说法。秦翦灭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役使几十万民夫修筑万里长城。观音菩萨念民夫服役之苦,便在他们的工具上系上一根“一缕拨千斤”的红丝线。民夫顿觉千斤重担轻如鸿毛。监工发现这个秘密后,报告了秦始皇。秦始皇转念一想,一根红丝线有那么大的神力,若是聚成丝鞭,定可移山。恰在此时有大臣禀报,淮河流域连续暴雨,洪水猛涨,洪泽湖即将溃坝,坝下良田将被淹没,黎民遭殃。秦始皇于是下令收缴红丝线,编成丝鞭,移山堵住淮河下游的几个支流,池河是淮河下游最大一条支流,首先封堵。始皇一鞭在手,从西北荒山中寻出一座不高的小山,扬鞭一抽,天摇地动,山峰拔地而起,直奔池河入淮口飞去。观音菩萨听到响声,从天庭朝下界一看,大惊失色。她知道此次虽然堵住了洪水,但后患无穷。日后这一带山洪暴发,泄口被堵,江淮之间积水将沦为汪洋大海。随即长袖一拂,将真丝鞭换成了假丝鞭。于是轰隆一声,山峰没有到达池河入淮口就掉了下来,落在了南沙河的南边、池河的东面,就是今天明光、定远交界处的大横山。因真丝鞭已被更换,秦始皇又抽三鞭,用尽全身力气,才将山尖抽下来,只好作罢。抽下来的山尖带到十几公里外,就是现在石坝镇境内的小横山。如今大横山脊背上还留有一道道深沟,那就是秦始皇当年赶山留下的鞭痕,因山尖被抽走,所以大横山顶部非常平坦。

传说非常玄乎,不能当真,考证更无从谈起,但大横山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景观却是清清楚楚的,充满了神奇的魅力。

□贡发芹

2024-07-04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15686.html 1 3 大横山与小横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