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
一、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新质生产力的一般特征,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是加大种业、农机等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强化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目标是围绕建设农业强国,用创新科技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面临的机遇:首先,从国内看,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创新积累,给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是必然要求。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是全球性稀缺资源,给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我国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技术突破积厚成势,为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积蓄了新动能。其次,从国际看,我们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方面有一定的后发优势。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极大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我们可以在汲取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及时预判和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面临的挑战:一是农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生物育种、智能装备、智慧农业等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只有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二是农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土壤、气候、降水等资源禀赋差异大,农业生产效率参差不齐,农业生产总体效益不高,高标准农田覆盖率不够高等,制约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场景拓展。三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人才短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驱动,需要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创新人才。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不完善、教育资源不足,导致农业技术人才紧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振兴,就是要优化组合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大幅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农业耕、种、管、收全流程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有效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乡村治理,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破解种业“卡脖子”问题。种子安全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生物育种是种业创新的关键所在,要推动生物育种重大平台建设,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大力推进自主研发的种业产业化应用。
二是强化数农融合建设,加快智慧农业应用。利用物联网、大数据、遥感、GIS、AI等技术优势,大力推进智慧科技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实现智能化决策、远程化评估、精细化管理。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要利用人工智能赋能农业机械装备,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农业合作社(企业)、农业大户成立联合体,加大农业机械研发的针对性和精准性,既要研究针对平原地区的智能化机械,也要考虑丘陵、山区特殊地块的机械化需求,系统解决农业提单产、减损耗、强品质的问题。通过新模式、新业态的导入,建立农业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更加有力地推进农业现代化。
三是健全要素保障体系,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沃土。要聚焦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素保障,打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教育链。建立健全完备的农业金融体系,满足各类农业主体的资金贷款需求;大力发展农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储备高素质人才,切实把科研和生产实际、农民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同时加强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培训,让更多农民变成懂机械、会技术的“田专家”“土秀才”。
四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打通制约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确保农村社会长期稳定,为保证粮食安全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打下坚实基础。要高质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整治,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定远县连江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