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根林
接到县关工委布置的讲述“红色故事”上课任务,我感慨万千,与老领导的久别重逢,注定要在红色课堂——他要到现场听我上课。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转眼,我们分别已经27年了。
雨过天晴,上课的那天下午,我早早来到第四中学报告厅,认真调试课件,仔细做好红色故事讲述的准备工作。
离上课开始还有15分钟,我的老领导,滁州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傅厚华同志,提前走进了四中报告厅。他热情地与我握手,微笑着说:“你辛苦了。”我说:“请傅主任多指导。”
傅主任静静地走到报告厅最后一排,坐下了。他此前特别规定,只听课,不打席卡,不坐前排,不上台讲话。
四十五分钟红色故事讲述完毕,傅主任走到讲台前,笑容满面地对我说:“你讲得很精彩,图文并茂,还有音频视频辅助,讲述细致,孩子们听得专心,听懂了,有收获,非常好。徐海东大将指挥的周家岗反扫荡,是皖东抗战的著名战例,这场反扫荡的伟大胜利,影响深远,意义非凡。”停顿了一下,他又说道,“听了你的讲述之后,我有两点建议,一是背景音乐《理想与信念》的播放,尽量不要间断,此曲旋律催人奋进,感人肺腑,与报告的内容非常吻合;二是课件上的文字要更简洁醒目一些,不然坐在后面的孩子看不清楚。在红色故事的结尾部分,最好有针对性地向孩子们提出一些当前的学习任务,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立壮志,成大器。不做‘空心人’,要做实干家。”我认真听着,频频点头。傅主任虽然坐在最后一排,但听得专心,指导贴心。
课后,四中书记和校长陪同傅主任参观校园文化,县关工委领导相随在他们左右,傅主任一边走,一边夸奖我:“在我当教委主任的那些年,冯校长给我最深的印象有三个‘从不’,一是从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二是从不说工作上的苦处、难处;三是从不忘记学习,非常勤奋,教书用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么多年,他从来没有找我办过一件私事。”我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内心很惭愧。
其实,我没有傅主任说得这样好。那年5月25日,学期中途,我被突然从回民小学调至区中心小学任校长,当时内心有抵触情绪。傅主任找我谈话时,我不太情愿接受这项艰巨的任务:“傅主任,我不会当校长,更不会管理这所学校。”那一年我才24岁,教学业务才勉强成熟。傅主任耐心地开导我:“我当书记时,也很小,我不是书记专业毕业的;我现在当教委主任,我连师范都没有上过。作为共产党员,党的干部,要服从党组织的统筹安排,我们都要在学中干,干中学。这一次学期中途的应急调动,是教委和区委的共同决定,我们都相信你能干好。”在傅主任的教导和关怀下,我在区小学当了十年校长,那个曾经五年换掉三任校长的烂摊子,终于平静下来,安稳下来,教育教学工作也做出了一点成绩。我一边当校长一边教毕业班,经县教委推荐,还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教师、特级教师。
1997年暑假,我的孩子想到县城上中学,我便打了请求调动的报告。傅主任认为我既有苦劳也有功劳,工作卓有成效,大家有目共睹。经傅主任积极倡议,在教委几位主任的鼎力帮助下,我通过了考试考核,最终如愿以偿。1997年秋天,傅主任赴上海同济大学进修,随后调任行政岗位。此别之后,我们再未见面。
傅主任不会忘记这些事,他在众人面前扬长避短地表扬我,是对我的厚爱与鞭策。
在参观校园的过程中,随行的县教体局退教协主任感慨地说道:“我们县退教协工作之所以能持续发展,为退休教师排忧解难,也是傅主任当年前瞻性的决策正确。记得当年开全县校长会,有一些校长想卸下包袱,认为教师退休后学校就不用再为他们操心了。您在会上深情地说‘人人都有老的时候,老教师为教育事业奉献了一辈子,不能退休了,连单位这个家都没有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个道理我们应该明白呀。’您的真心和真情打动了所有校长,最终大家一致同意建立离退休教师之家,就是我们现在的退休教师协会。”傅主任听了,谦逊地说,这是人之常情啊。
临别之际,傅主任对大家说:“我们现在虽然退休了,但只要身体允许,我们还要继续尽自己所能,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发挥力所能及的作用。特别要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为建设新中国光荣牺牲的英雄烈士,世世代代都要铭记他们的光辉业绩,要让孩子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从哪里来的,要让孩子们知道为什么要好好读书,为什么要报效祖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时候,这些孩子正当青壮年,他们是祖国的栋梁,是国家的希望。”
短暂的半天重逢,傅主任给我们上了一堂充满家国情怀的思想政治课。表面上看,他是来听我上课的,但实际上,我始终在听他讲课,再次享受他真情而无私的谆谆教诲。
相逢在27年后的红色课堂,让我更清醒地认识到,什么叫退休不褪色,永远跟党走。
感谢这春夏之交的重逢,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听君一席话,受益许多年。
(作者单位:全椒县教体局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