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7日
第A06版:健康

中医科普之 小小银针知多少

针灸是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方法,老百姓口中的针灸常指毫针治疗,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刺入细针来调整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针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针灸的前世今生

早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用石头磨针”治病,“砭而刺之”逐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逐渐发展为灸法。针灸疗法最早见于战国时代问世的《黄帝内经》。书中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便是指针灸术,时代更替,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针灸用的砭石逐渐被金属针所替代,针灸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出现了许多针灸医学家和针灸专著,在经历了漫长的实践和发展过程后,它逐渐被世界各地所接受和应用,1987年,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总部设在中国。2010年11月16日,“中医针灸”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已推广至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针灸的优势及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经公布四十多种针灸有效的病症,包括:呼吸系统疾病:鼻窦炎;鼻炎;咳嗽、哮喘。五官科疾病:神经性耳聋、耳鸣;急慢性扁桃体炎;牙痛、牙龈炎。胃肠系统疾病:呃逆(即打嗝);急、慢性胃炎;胃酸增多;急、慢性结肠炎;便秘;腹泻;消化不良等。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瘫;中风后遗症;周围性神经疾患;小儿麻痹症;美尼尔氏综合征。运动系统疾病:颈椎病、颈肩综合征;肩周炎;网球肘;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腰痛;关节炎;关节扭伤等。

此外,针灸还对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忧郁、失眠、排尿障碍、女性痛经、月经不调、胎位不正等疾病有效。

三、接受针灸治疗,这些是我们要知道的

1、针灸前的注意事项

《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提到无刺大醉,大怒,大劳,新饱,大饥,大渴,大惊之人。告诫酒后、大怒、疲劳、饱餐后、饥渴、精神高度紧张、体质极度虚弱的患者不宜进行针灸,故而患者应在适量进食、心态放松、不疲劳的前提下接受针灸治疗,另外有些患者看到针会感到紧张,这时机体会处于脉乱气散状态,容易出现晕针等反应,可等情绪平稳后再针灸。

不要憋尿,针灸腹部时也会刺激膀胱导致不适,建议针灸前先去一次厕所。针灸需在裸露的皮肤上进行,因此来做针灸时需衣着宽松、便于穿脱的衣服。选择舒适体位,肌肉保持放松,肌肉紧张会导致针灸针移位而出现疼痛。如对金属、酒精、艾草过敏,请提前告知医师。女性经期、备孕、怀孕、哺乳等情况,请提前告知医师。如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液系统相关疾病以及抗凝用药史等情况,应提前告知医师。

2、针灸时的注意事项

施针过程可能有酸、麻、胀、痛、放射感等感觉,此为正常针感,不能接受时及时和医生沟通。

施针过程或留针期间,若出现头晕眼花、心慌心悸、胸闷、恶心欲呕、出冷汗等情况,别紧张,此为晕针反应,请立即告知医生,取针后平卧半小时一般即可恢复,若是空腹针灸的病人还可饮用温糖水促进恢复。

留针期间,少与人交谈,少使用手机,尽量做到闭目养神、凝神静气,使自己专注于病处,心到神到则疗效更好。

留针期间,身体自然放松,尽量保持原本体位不变,留针肢体不宜擅自活动,以免肌肉紧张或者针灸针移位而出现疼痛,尤其是艾灸部位擅自活动可能导致皮肤烫伤。

留针期间,若出现局部怕风怕冷、红外线灯或者艾灸过烫、电针强度变化等情况,请及时联系医生处理。

艾灸温热即可,若觉局部皮肤过烫,须及时告知医生,以免皮肤烫伤起泡。

电针强度适当即可,要求电针跳而不痛,并非越强越好,当电针一定时间后,部分病人可能会觉得强度减弱,则可联系医师调整强度。

3、针灸后的注意事项

针灸后需注意保暖防风,忌饮酒、生冷、辛辣刺激之品。

针灸后洗澡时间:一般毫针针刺2小时后可洗澡,不要泡澡,如有拔罐治疗需4小时后可洗澡,如有火针、放血、埋线治疗需24小时后才可洗澡,具体可与医生沟通。

针灸后,针刺部位仍有可能遗留1-3天的酸、麻、胀、痛、放射感等,属于遗留针感,不必紧张。也有部分病人会出现饥饿感、肠蠕动加快、乏力困倦、腹泻等情况,也属于机体的正常排病反应,可以多喝温水,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好好休息一下,此种情况就会慢慢恢复。

针刺局部出现瘀青、肿块、疼痛等情况,是属于正常现象,此为皮下出血或皮下血肿,不必紧张,一般1-2周即可恢复,针灸24小时后局部热敷可加快恢复速度。

艾灸局部出现皮肤微红、轻微灼热感属于正常情况,无须处理。若出现小水泡,不要刺破,待皮肤自然吸收即可。如果是大水泡则需联系医师,刺破水泡,放出内部液体。

(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魏静)

2024-06-27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15407.html 1 3 中医科普之 小小银针知多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