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航
作为滁州市首批数字乡村试点乡镇,天长市秦栏镇将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当作推动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振兴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凝聚多方力量,有序推动数字乡村整合提升,着力构建“一张图”“一张网”的发展格局,不断提升数字乡村建设能力和发展水平。
坚持科技兴农,让新技术成为乡村蝶变“新农具”
健全完善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推进农村智慧电力建设,引进水稻机插秧测深施肥技术,安装水情动态监控设备9处,预警系统设备8处,使用测深施肥机和无人植保飞机,摸索并优化“麦稻套种技术”。在牧马湖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庄氏家庭农场开展智慧农业试点,建成天长市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涌现出赵永玲、王义华、佘如平等省市级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朝明家庭农场获评“三变”改革示范主体,有效激活了乡村振兴潜能。
打造“互联网+农产品供应链”新模式,完善镇村两级智慧物流网络体系,电商服务站点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新民、庆祝、联盟、白马4个村入选“全国淘宝村”,寿昌、白马被授予“省级电商村”称号。全镇342家电商中2家销售额实现超4000万元,23家销售额达1000万元。2023年度,全镇农村电商网销额超1.3亿元,同比增长16%。
坚持为民而用,让新平台成为乡村治理“新渠道”
推进“数字政务”,以“皖事通”为载体,持续推进“掌上办”集成优化,实现100%行政许可事项线上受理。推进“数字监管”,依托“互联网+监管”平台,实施“雪亮工程”,建设“蓝天卫士”,部署公共安全视频监控300多个,高空瞭望塔4个、污水处理设施2座,搭建触达乡村角角落落的“神经末梢”,建立起“探头站岗、鼠标巡逻、永不眨眼”的乡村防控新体系,实现一屏观全镇。
开辟群众“随手拍”、政协联络组“社情民意电子直通车”、网格员“巡查上报”等特色智慧场景应用,多渠道采集社情民意,累计采报、处置、办理基层事项4000多件,办结率达100%。设立15个便民服务中心,安装政务服务自助终端、医保自助服务机,提供窗口受理和网上帮办代办服务,累计发布各类公开信息1000余条,确保政务服务高效便捷。
坚持数字惠民,让新手段成为品质生活“新起点”
全镇10家中小幼学校宽带接入率、校园网建有率、班级多媒体覆盖率均达100%,在线课堂实现常态化教学应用。3家卫生院引入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医疗机构电子处方、电子病历等信息化全覆盖,11家定点零售药店全部实现即时结算,支持医保电子凭证使用,数字惠民措施扎实有效。建立“智慧环卫”系统,综合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对农村地区人居环境整治进行监测分析。
采取“天长公共招聘网+人力资源市场”网络直播等形式发布线上网络招聘会2场,辖区73家企业参加招聘会,助力645人求职成功,超700人达成就业意向。精心谋划乡村振兴等选题,采用短视频、微电影等拍摄手法,新设“秦关小枝叶”视频号,适应新闻传播分众化、差异化趋势,创作了《文明秦栏 微笑先行》《清风拂孝乡》等群众喜爱、刷屏热传的作品。
坚持创意赋能,让新方式开启乡风文明“新模式”
不断加快数字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乡村信息终端和服务供给。建设4G网络基站56个,5G无线网络基站建设42个,无线网络信号镇、村(社区)实现100%覆盖。筑牢乡村网络文化阵地,推动公共文化提质升级,打造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数字农家书屋14个、有声图书馆3个。
推进“数字化+非遗”建设,建成孝文化展览馆,利用信息化技术,把孝文化故事有机融入参观体验游,以“朱寿昌弃官寻母”故事为主线,采用“静态展陈+动态体验”模式,通过虚拟现实、互动投影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原展示中华孝文化历史发展及新老二十四孝故事,突出秦栏本土孝文化遗迹景观及民间的孝文化内容。
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和美孝乡”数字乡村建设正在提速,“美丽小城 智慧秦栏”未来可期。接下来,天长市秦栏镇将继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总结经验,纵深推广数字乡村建设成效,助力乡村振兴加“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