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杨 明 全媒体记者张开兴)近年来,我市着力打造县级矛盾调解中心为平台的全覆盖、全领域、全过程人民调解服务体系,全力防范化解社会风险。今年以来,全市县级矛调中心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7126件,有力推进了基层社会治理。
优平台,化解矛盾“进一门”。全市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委牵头协调,司法行政负责业务指导,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以县级矛调中心为平台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坚持便民利民,实现统一受理、精准分派、高效调处,提供矛盾纠纷受理、调解、司法确认等“一条龙”服务。强化联动、明确职责、信息互通,职能部门安排精干力量进驻中心,形成“收-交-办-督-结”闭环,调解工作由“单打独斗”转向“协同作战”。优化案件办理流程,明确30日内高效办结,开展调解案件“回头看”,确保案结事了。
强机制,定分止争“全链条”。坚持矛调中心“第三方”的工作定位,确保公正独立调处矛盾纠纷,构建“缓冲”隔离栏。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见》等16件文件,规范调解行为,提升调解能力。构建了研判预警、动态监管、重大事项报告、经费保障、责任追究等5项工作机制,做到调解组织网络化、调解阵地标准化、调解人员专业化、调解工作规范化。
重创新,为民服务“全天候”。深挖“内力”,善借“外力”,有效防范社会风险。整合全市行政部门全要素资源,上下联动,突出抓好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推进人民调解重心由“事后调处”向“事前防控”转变。探索“365+24”服务机制,构建365天全年度,24小时全天候,各方满意全覆盖的深度调解服务格局。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法律援助等公共法律服务融入“皖事通”APP滁州便民服务和“12345”热线等信息平台,建立受理、分流、处置、反馈、评价、考核的全闭环流程处置机制,实现人民调解“一网通揽”,法治为民“一网同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