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王诗根 全媒体记者李邦军)寻访古城遗迹,聆听历史故事。日前,由滁州广播电视台、滁州学院文传学院主办的“滁州古城行走·甲辰十二月令”系列文化研学游公益活动在滁城化日门再度启程。此次活动以“东方化日保江淮”为主题,邀请中国欧阳修研究会副会长、滁州市地情人文研究会副会长、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裘新江担任主讲。来自滁州学院、老年大学、解放小学的师生代表以及多个协会组织和市民代表近百人参加了活动,大家沿着“化日门-下水关-明城墙及护城河遗址-保生桥-丰泰门”边学边游,感受古城的文化魅力。
据了解,滁阳古城在唐宋以来不断修缮扩充,大致成型于明代洪武十六年,明清两代均保持着基本格局不变,形成了“一衙、一楼、双关、双水、三桥、三塔、四城、五祀、六门、六街、七十二半巷”的古城风貌。伴随着1912年开通的津浦铁路在滁县设站,东关街开始繁荣起来,这里也成为许多政要及文化名人入城的要津。1954年,滁县政府为缓解交通压力,将下水关上的城墙拆除,使之与环城路连通,下水关被改为道路桥。1981年重修过,2001年再度重修为混凝土桥面,可通行机动车,下水关桥面正式成为城区主干道路的通行桥。2022年,我市在打造遵阳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过程中,重新修缮下水关,上建仿古城墙,北侧与复建的化日门相连。南侧的环漪门虽然没有复建,但下水关已经在最大程度上接近复原真相了。
“我们现在所走的环城马路,其实是1954年在滁州古城墙上修建的。脚下高高隆起的路基,就是目前滁州古城墙保存最好的一段。”听了裘新江教授的介绍,许多人惊愕不已,仿佛历史的沧桑与今世的繁华正在互融穿越。
“‘滁州古城行走’文化研学游公益活动宗旨是‘与古城亲密接触,让世界看见滁州’,是行走在滁州古城的历史人文讲堂、思想政治课堂。”活动主办方表示,四次活动开展下来,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希望大家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分享出去、传播开来,共同打造滁州文化IP,助力文化强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