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意义重大。日前,市委、市政府出台“市委一号文件”《中共滁州市委 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以乡村全面振兴为主题,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主线,以“一个目标、两条底线、三个提升、三个强化”为重点任务,对我市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部署。
围绕目标:建设高质高效农业强市
据了解,“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部署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浙江省20年来持之以恒、持续努力,从整治农村环境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因此,“千万工程”具有学习借鉴的重大价值和深远意义。
获批全国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市试点、全省唯一;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债资金居全省第一;水产品产量、稻渔综合种养面积、食用菌产量、生猪产能均位居全省前列……2023年,我市农业强市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意见》明确指出,2024年,我市要围绕建设高质高效农业强市这一目标,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定不移走好质量兴农、绿色发展、城乡融合、文化兴盛、乡村善治、共同富裕“六个之路”,持续打造长三角高端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在深化农村改革、加快乡村全面振兴上展现更大作为。
守牢底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去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246.1万亩、总产95.43亿斤,面积增量、总产增量、总产增幅均居全省第一,创下历史新高。2024年,粮食安全将如何继续保障?
《意见》指出,要守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扎实落实省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要求,确保粮食播种面积1243.5万亩、产量95.43亿斤以上。同时,严格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国整市域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80万亩以上。守牢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方面,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产业、就业和结对帮扶,切实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聚焦重点:提升乡村三大方面水平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和乡村治理水平”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工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统筹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方能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意见》强调,要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补齐特色产业短板,推进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不断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差异化建设精品示范村、扩量建设省级中心村,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提升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要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不断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打造更多平安乡村。
落实强化: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全面振兴的“最优解”是什么?归根结底要靠创新驱动——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主体活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为此,《意见》系统部署了“三大强化”。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升农业科技应用能力,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持续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数字化提升。深化农村改革。围绕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条主线,把二轮土地延包试点作为“一号任务”,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两项试点,持续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加快推进整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国家试点。另外,还提出了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体制机制,完善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凝聚各方力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下一步,我市将重点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走在前列、当好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