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4日
第A01版:要闻

谋“新”提“质”向未来

——我市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一线观察

全媒体记者刘 晨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激发产业新动能的决定力量,是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关键着力点。

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阵地。日前,本报记者走进企业一线,观察各产业领域谋“新”提“质”的新气象。

晶体材料、红外镜头、辐射探测器、热成像仪……走进安徽光智科技有限公司,数百款材料和仪器产品,直观地展现企业不断延伸的产业链板块。

“这是单晶锗产品,我们的产能目前占全球40%左右。”企业生产总监郭晨光介绍,金属锗是红外光学领域的“灵魂”材料,但储量稀少、提纯制备难度大。光智科技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在单晶锗、硒化锌、碲锌镉、硅酸钇镥等红外核心材料研发制造上领先行业,还在国内率先掌握13N超高纯锗晶体规模化生产技术,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专精特新·制造强国年度盛典”评为“年度绝活”。

在红外产业链下游和终端赛道,光智科技也不断取得突破。企业研发中心内,研发人员正在测试、组装一款新设计的制冷型红外探测器。这种红外探测器可用于远距离高速实时探测,在安防监控、航空航天、医学诊断、科学研究等领域应用广泛,是产业链中的高技术、高价值产品。

企业科技发展部部长潘磊告诉记者,2023年企业研发投入达2.3亿元,占营收比重约23%,同比增长112%,其中重点加强了红外光学后端业务的研发和投资力度,带动当年红外光学业务销售收入超8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超国内同行平均值。“目前,公司已具备材料生长、芯片设计、器件制备到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规模化生产能力。正在建设的红外器件和整机生产线项目,预计三季度设备进场,建成后可年产制冷型探测器4万套、非制冷型探测器20万套。”潘磊说,目前红外光学市场还有较大增长空间,二期投产后,公司红外后端业务营收有望超过前端材料部分,成为企业最大的发展增量。

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企业站在市场经济的最前排,唯有不断突破创新,在提升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的同时,推出引领市场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新形势中走得更稳、更远、更高。

今年3月,全球首家小核酸灵活工厂项目在通用生物(安徽)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瑞拜药业顺利交付,利好企业占据产业先发优势。

“现在正进行GMP调试、接受客户审厂验证。”通用生物董事长雍金贵介绍,核酸药物能够从基因层面来调控和治疗疾病,被视为未来生物制药最具临床潜力的前沿领域之一,连年来药企竞相布局、投资逐步增加,适应症类目也逐渐拓宽,已经成为行业新焦点、新风口。

通用生物是一家生物医药(核酸-基因-蛋白-抗体)原料和服务提供商,自成立以来,依托工业化理念、一站式服务和高效市场响应速度,服务全球客户超过5000余家。近年来,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在大分子药物研发、细胞与基因治疗、核酸药物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业务年复合增长率均超过40%。

自2019年起,通用生物启动布局“科研核酸-诊断核酸-治疗核酸”一体化业务,服务核酸药物企业研发,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行业认可度高。“经过4年研发和建设,小核酸灵活工厂可以提供更加优质与多样化的小核酸创新药服务,投产后将快速扩展公司小核酸CRDMO业务体量。”雍金贵说。

与此同时,由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廖李静主导的无细胞蛋白表达研发项目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去年11月入职通用生物,廖李静率领研发团队成功搭建了无细胞蛋白表达平台并不断进行测试,现已满足承接项目订单的标准,很快就能进入工业化生产,将进一步扩大公司业务范围。

“生物医药行业前期投入高,回报周期长,谁能抢先取得创新突破,就能率先占据市场先机。”雍金贵说,公司对创新研发实行全要素资源支持,近3年来在研发设备上总投入超过3000万元。目前企业引进4名博士专家担任企业首席科学家、项目“领军人”,全公司研发团队约160人、硕士学历以上超过40%,还先后与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展开产学研合作。

依托雄厚的创新力量,通用生物已建成多个省级及以上创新研发平台,企业技术中心通过“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在基因合成、引物合成、抗体、蛋白和药用核酸等生物技术关键领域参与国家标准的起草工作,并主持制定了其中10项重要标准。

“通用生物的快速发展,同样离不开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鼎力支持。”雍金贵说到,“滁州对企业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不仅分担了企业的引才成本,还直接为公司吸引了一批专业人才。科研方面,无论是对项目的支持,还是共性技术平台的培育和认定上,政府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企业的研发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我们将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各类政策支持和资源优势,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雍金贵表示。

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我市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主线,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旗帜性抓手,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通过政策倾斜、机制“倒逼”、要素汇聚、平台带动、项目引领等多重举措,在创新主体培育、加大研发投入等方面成效明显,企业主体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已逐渐成为全市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

2023年,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行动,和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机构、无研发活动“清零”行动,全市“倒逼”年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5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规上制造业企业“清零”分别达125家、38家,新增省企业研发中心41家;截至去年底,全市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总数突破300家,“两清零”行动全面完成,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353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2109家,均居全省第三。

针对科技企业“高成长”“高风险”“轻资产”的“两高一轻”特点,我市还推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实施政策,2023年共支持27家企业贷款融资1.43亿元,给予保费补贴52.97万元。对研发投入百强企业、研发强度超10%企业新增研发投入按比例给予奖补,2023年市县共计发放奖补资金2300余万元,激励推动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71.47亿元、较上年增长21.55%。

2024-06-04 全媒体记者刘 晨 ——我市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一线观察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13997.html 1 3 谋“新”提“质”向未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