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滁州,百花绽放,柳叶逐绿,街巷整洁,一幅和谐美好的城市生活画卷徐徐铺展。
以文明为帆,外增“颜值”、内练“气质”,向美而行,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滁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大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持续巩固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为现代化新滁州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丰富道德滋养。
深耕沃土育新人
从“滁州好人”到“好人滁州”,这一生动嬗变正在滁州现实上演。
截至目前,共有7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和提名奖、20人获评安徽省道德模范和提名奖,102人获评“中国好人”、160人获评“安徽好人”……
聚焦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我市持续深化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营造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浓厚氛围。
道德模范、“滁州好人”徐敏克服自身双腿残疾自强不息,创办暖心服装厂,圆残疾人就业梦。这一励志故事搬上电视屏幕,让不少台前观众湿了眼眶;微电影《金色盾牌闪耀英雄本色》根据“中国好人”郑强、严伟骏先进事迹,将“好人原型”融入文艺作品创作,感人至深……
用好短视频、声音故事等,多形式文艺作品生动讲述榜样事迹,让先进典型闪耀的道德星光,感染着每一位滁州市民,引领带动更多的滁州人,积极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道德模范“七进”宣讲活动26场,启动“亭城榜样说”——讲“好人”故事活动。
“好人效应”不断放大,也在点滴积累中,汇聚起文明滁州磅礴向上向善力量。
让正能量释放无限强力量,滁州坚持不断厚植文明土壤、传播文明理念,将选树“身边好人”作为深化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从乡镇、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抓起,建立“月推选”工作制度,健全重大典型会商评估机制,促进选树工作向网上延伸。
持续深化“践行核心价值·打造好人滁州”主题实践活动。聚焦举办大活动,提升影响力。2023年我市高质量承办“中国好人”工作推进会和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活动;连续举办八届滁州市道德模范表彰发布仪式暨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基层故事汇巡演活动,开展“七进”宣讲报告会、“身边的典型”微故事报告会等2800余场。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涵养城市文明,彰显城市文化魅力。
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契机,广泛开展民俗体验、文艺展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创新开展线上猜灯谜、公益相亲会、社区邻里宴等适应现代生活的节日活动。文明,在其中越来越迸发出积极向上的生命力。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润心,倡树文明风尚。
我市利用好公益广告、车载电视、LED显示屏、宣传栏等,广泛宣传推广《滁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滁州市民公约》《滁州文明16条》(2.0版),积极倡导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餐桌等。
精心策划,创新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滁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学习宣传践行活动走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网络。签名承诺、问卷调查、有奖竞答……依托滁州文明网各平台,“文明十礼”“文明健康 绿色环保”等网络文明传播活动,引得2万网民参与。
如今的滁州,凡人善举、平民英雄频频涌现,“崇尚好人、学习好人、争当好人”理念深入人心,凝聚起全社会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
文明实践暖民心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一项重大举措。我市高标准打造五星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85个,依托公园广场、居民小区、公共文化设施、红色纪念馆等,因地制宜打造实践基地(点)2500余个。今年以来,中宣部文明实践局来滁调研文明实践工作,明光市作为全国两个先进典型之一在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上交流发言。
让阵地更联动,让影响更深远。我市还推动8个县级中心结对共建、114个市级文明单位挂点联系文明实践所,将资源、项目、资金等精准送达挂点阵地,实现各中心(所、站)“一个场所、多个主题、共同使用”,共同构筑凝聚党群力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创建美好家园的坚实阵地。
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凝聚志愿服务力量,展现新时代志愿服务风采。
“身边有榜样,连接你我他,传递善的力量温暖千万家。”一曲《身边有榜样》拉开了滁州市2024年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主题活动的序幕。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签名墙上,市民和志愿者郑重地签上姓名,表达致敬雷锋、学习雷锋的决心,各志愿服务队结合百姓需求,现场提供了爱心义诊、应急救护、文明交通、文明旅游、反对浪费、便民检修、生态环保、垃圾分类等20余项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传承雷锋精神,弘扬志愿文化。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全市8542个网格、1500余名文明实践管理员及1.9万余名网格志愿者,有效整合全部力量,推动中心(所、站)建优建强“总队—支队—小队”三级队伍体系,构建群众身边不走的队伍6100余支,培育专业志愿服务队伍210余支。
整合力量,紧盯群众需求,让活动有效延伸。
我市坚持把学习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核心内容和首要政治任务,充分利用各类宣讲资源,灵活用好短视频、民歌、戏曲、快板大鼓等形式,开展“老墙根宣讲”“一小时巡演”等宣讲活动上万场次。近期,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以解读新时代文明实践为主题的三集电视专题片《文明风盛新时代》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首集《理论进万家》聚焦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大篇幅展现了天长市文明实践理论宣讲工作经验和成果,成为安徽省唯一被该电视专题片宣传展示的地区。
探索文明实践“夜模式”,依托广场、公园等群众喜爱的夜间游玩场所,融入理论课堂、文艺演出、爱心义诊、便民服务等为一体,举办“谯梁夜市”“公益集市”“纳凉集市”等集中性文明实践活动130余场,群众对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满意度达到97.54%。
紧盯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聚焦养老、育幼、帮困等基层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年均设计发布服务项目清单7000余个。“德耀亭城”“星火燎原”等志愿服务组织,常年活跃在文明创建、乡村振兴、服务群众等一线,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服务精准化、精细化、品牌化,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带来的是文明实践不断深化拓展、提质升级。严明友等3个典型入选2022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5个典型入选2022年度全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十佳”先进典型、11个典型入选2023年度全省学雷锋志愿服务“月评十佳”先进典型,位列全省第一;3个项目入围全国文明实践精品项目展示交流……
如今的滁州,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开展,逐步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推动文明新风吹进群众心田。
全域文明惠民生
文明是城市的内在气质,也是幸福底色。
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到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环境美”到“生活美”,从“外在美”到“内涵美”,滁州始终坚持为民惠民理念,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纵深推进,群众生活质量持续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创建更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市坚持“瘦身”与“健身”相结合,严格落实为基层减负要求,持续改进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制定印发《滁州市常态化文明创建提质升级工作方案》,实施核心价值引领、城市更新升级等十大行动、45个重点项目、135项重点任务,全力打造“亭有礼”城市品牌。印发《“亭美好”城市客厅示范区域创建活动方案》,目前共打造11类共63个点位,有力提升城市品质。落实网格、路段包保等机制,常态化组织开展城区入户问卷调查,广泛收集、精准对接群众所需所盼,推动创建工作走深走实。
2024年,制定印发《滁州市全域文明创建实施方案》,实施文明城市培优、文明乡风培植等五大工程,持续巩固创建成果,以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域提质,积极创建更高质量、更高标准、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城市,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文明之花绽放滁州、让文明之城植根滁州。
近期中央文明办公布2022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结果,滁州市、天长市获评全国“优秀”等次,受到中央文明办通报表扬。滁州实现市域省级文明城市全覆盖。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全面建设现代化新滁州的新征程上,我市以文明村镇创建为抓手,破陋习、树新风、强举措,持续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取得实效,全市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已达84.9%,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明显加强。
琅琊区运用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对浪费,崇尚节约”“宣传宣讲党的政策”“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等主题活动。南谯区依托“谯梁夜市”,开展 “农村移风易俗宣传月”主题活动。
杜绝铺张浪费,破除封建迷信,摒弃婚丧陋习,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等文明新风尚,文明乡风,正让皖东大地广袤农村成为一片家风良好、民风淳朴、乡风文明的希望田野。
示范引领,弘扬时代新风。我市评选产生第十三届滁州市文明单位1066家,评选产生滁州市文明单位创建十佳品牌10个、优秀品牌20个。同时,组织开展非公组织文明单位现场观摩等活动,深入开展非公组织文明单位创建专题调研等,营造了全体动员、人人参与的创建氛围,文明单位创建蔚然成风。
用榜样力量推动家风文明。
春节期间,百姓身边的文化能人、省“文明家庭”王祖道组织文化爱好者开展“非遗”花灯踩街巡演;乌衣镇锦绣湖小区红色议事亭,滁州市“文明家庭”李金石热情洋溢地进行“讲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精神”学雷锋主题宣讲;中新苏滁高新区十八里店社区,市级“文明家庭”高扬分享家风故事……一个个文明家庭从自身做起,汇聚点点微光,影响带动更多的家庭及其成员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自觉涵养传统美德和个人品德,汇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立德树人,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信仰的种子。
各地学校广泛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等主题活动。清明节期间,南谯区各校组织学生创作移风易俗、传承红色基因、文明祭扫等主题手抄报,弘扬文明新风尚。
五育并举,实践育人,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精彩纷呈,13所学校获评第二届安徽省文明校园,推动全市113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德育、艺体等类活动5000余场,7所少年宫在省级比赛中获奖。
文明新风徐徐吹来,文明力量沁润人心。如今的滁州,一位位散发“微光”的身边“好人”,一幅幅诠释文明的动人画面,正让文明滁州流光溢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