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
第A06版:教 育

别来无恙

回忆录

□王而山

昨天,人群中一个熟悉的身影快速向我走过来。

“老班!”我喜出望外。

“现在都好?”“挺好的!”“瘦了。”“老嘞~”她依旧像21年前一样,在她眼里,我依旧如她的孩子一般。

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了2003年……

那一年,我们高一;

那一年,她刚刚调入我们那所学校。我们三年的师生缘由此开启。

她负责。当年军训操场上,她到得比我们早,走得比我们晚。我们犯错被罚时,她的眼神像极了一个“护短的母亲”,纵使心疼但却欲言又止。

自习课的窗外,时常会出现她那张面孔。晚自习期间,我们去办公室向各学科的老师请教难题时,总会看到她那上小学的儿子乖乖地趴在她的办公桌上写作业。由于时常见面,以至于二十多年后见到她家儿子,还总想起当年那个趴在桌上写作业的小宝。顺便说一句,小宝真是与学校缘分颇深,从小上学在学校、放学还在学校、长大了工作还是在学校——二十多年没见的小宝,现在已供职于某著名高校。

她细致。课堂上的她,总是将枯燥的理论结合身边的事例娓娓道来:经济常识中“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属性”……面对哲学常识中最难区分的“矛盾的主次要方面”和“主次要矛盾”,她一句“要看是同一个矛盾还是多个矛盾”,让一切变得不再烧脑……政治常识里的诸如国体、政体这样的理论常识,经过她细致入微的讲解,以至于到现在我还能记得在那堂课上她板书的样貌。

课外的她,作为班主任,更是细致地关心着每一个学生。自习课上,她经常走到一位学生身边,用手指轻轻地敲一敲这位学生的桌子,便把学生轻轻地叫出教室,以特别轻柔的声音跟学生交谈,被她叫出去的学生,倒不是因为犯错误,而是她在日常观察中,发现了这位学生这样那样的“异常”。她是极善于打开学生的心结的。

这样的事情是非常不多见的。她三年来说过的最严厉的两句话是:“有些事,除非我不想知道。再不然就是我知道了装不知道,否则……后面是一道填空题,你们自己填!”“高考时,你也这样?”

让人感触最深的,还是她的方法。“成绩不是唯一因素,但现阶段成绩是重要因素”。正因为她眼里不仅仅只有那么几个尖子生,每一个学生在她的眼里都有着不同的闪光点,所以像我这样成绩靠后的学生,在她的眼里有着别样的培养方法。班会、运动会什么的,她总是放手让我们学生自己去组织。记得有一次,她让我去教务处送个材料。当时我不太敢去,她一语道破良苦用心,“现在我就是要培养你的办事能力!”自那以后,我时常穿梭于教学楼与行政楼之间……据她说,时隔二十多年,学校老师之中还流传着我和我们“老班”的故事……

毕业前,她曾这样告诫我们:面对略显浮躁的社会,考验的是耐心和毅力,谁能沉得住气,谁最后就会成功。多年实践证明:她没有说错!

今年春天,有人兴奋地问我:“原来你是她的学生啊!”“那你能用一句话评价你的老师吗?”我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老实教书!

是啊,她真的是老老实实地站在三尺讲台上,送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进入大学、步入社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她用她近四十年的“老实教书”来践行这八个字。作为学生人生的启蒙者,她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她做到了。古人说“蒙以养正,圣功也”,她当之无愧!

“最大的开心,是虽然很久没见,但大家都很好!”这是今天见到她的最大感受。

她,是安徽省特级教师、滁州中学政治正高级教师——张光文。

2024-05-17 回忆录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13188.html 1 3 别来无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