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
第A03版:视觉·书画

陶树军:从放牛娃到 画家的传奇人生

▲江南春

▲清流湿地红树湾

▲清韵古寺

▲太行秋色

□赵国庆/文

陶树军,伍师赐名艺,安徽滁州人。现为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1981年拜傅抱石入室弟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国画院著名画家伍霖生先生为师,专攻山水画。其作品多次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型大展,有多篇文章和100余幅美术作品发表于《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等媒体。在人才济济的苏皖美术界占有一席之地,是一位德艺双馨、知名度极高的传奇性人物。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日子里,他不顾亲友反对,毅然把近几年来精心创作的10幅精品佳作捐了出来。有人不可思议,说他傻:一台“宝马”跑没了。他乐呵呵地说:“人要知道报恩啊!我从一个农村放牛娃到现在的画家,儿孙满堂,幸福满满,这全是党和人民的教育培养的结果啊!没有党和人民就没有我的今天。”

1947年,陶老出生在滁县一个贫瘠的小山村。他5岁丧母,8岁上学,14岁父亲去世,小学刚毕业便辍学成孤儿。从此与牛为伍,过着与病魔和死神抗争的日子。

虽然陶老的童年历经苦难,但仿佛与生俱来对美术就有一种特别的爱好和冲动。自儿时起,他白天骑着牛,横着竹笛,放牧于家乡的山山水水,对沟壑树木、山泉石桥情有独钟,随时随地以树枝为笔,大地为纸,涂画着眼前的山光水色;晚上睡卧牛棚,听着牛儿“沙沙”吃草声,幻想着将来当一名画家,描绘出家乡最新最美的图画。当年,十里八乡的人们都称他为“小王冕”。

1970年,他被众乡亲推荐招工进了安徽省琅琊山铜矿。火热的矿山生活燃起他的绘画激情,皖东秀丽的山水再次激活他的艺术细胞。他看书学习补文化课、办画报栏、为工友们画画、节衣缩食订购相关美术书刊、观摩临摹书画作品,渐渐迈上绘画艺术的道路。1981年,他久旱逢甘霖,拜识了决定他艺术人生的恩师——傅抱石的入室弟子、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苏国画院著名画家伍霖生先生。

“气势雄远绘心画,观今鉴古写春秋”。作为新金陵画派的重要成员,一代艺术大家伍霖生老先生被陶树军的人品和身世及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所感动,经过一段时间相处,又深感树军作画能学以致用,又能举一反三,是个可教之人。且为人厚道,与人为善,又是一个可交之人。因此,师徒二人,情同父子。一个诲人不倦地教,一个孜孜以求地学。从此,陶树军的技艺产生质的飞跃,名气也渐渐大了起来。傅二石说:“陶树军跟伍霖生学画,就等于跟傅抱石学画一样。”他破天荒地成了伍老师的“编外研究生”。尽管如此,他仍谦虚谨慎不满足,以苦为乐泼丹青。他夏练三伏,冬练三九,365天几乎手不释笔,还经常跋山涉水行千里路,创作写生。出门创作总是带煮鸡蛋、咸菜、锅巴。1991年5月去黄山写生,为节省经费,他只租件大衣在避风的山边睡了三夜。随后又到苏州、无锡、杭州,均是缩在墙角过夜。从扬州回滁州,已身无分文。就这样,他用了只够去黄山的费用,却比别人多跑了几个城市。1995年,他把家里的过年猪卖了,又从亲戚家凑足900元就从滁州赶往巴蜀大地采风,整整20天,他未沾到荤腥。白天到景区写生,晚上乘夜车以节省住宿费。之后他到长城、长白山都是如此。朋友们劝他别找罪受,何苦!他说:“吃苦受累习惯了,我不怕。各级组织支持我,就怕画艺不能提高对不起父老乡亲、对不起伍老师、对不起矿山领导和工友。”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1996年,他的作品入选中国美协首届“孺子牛”杯全国书画大展;2000年,《富春江畔》荣获南京区域十九地市美术书法作品联展铜奖;同年,《蜀山烟岚》又入选中国美协“民族魂·国土情”中国书画作品展。其它作品如《黄山松云》、《群峰竞秀》等陆续发表或入选《20世纪中华花苑掇英》画册,以及荣宝斋《首届环渤海美术书法作品集》等。尤其近几年,又有9幅作品在国内外美展、大赛中获奖,近百幅作品在各类专业报刊杂志上发表亮相。当代画坛大家亚明评陶老作品:“得霖生真传,有抱石遗韵。”钱松嵒说:“画的很好,有新金陵画派精神。”傅二石说:“笔淡意浓,境生象外。”傅小石则评:“用笔用墨,有家父遗风。”

饮水思源,从放牛姓到画家的陶老,尽管现在功成名就,但他农民的本质本色不改。他现在还住在几十年前的老地方。牛是没有了,但乡亲们还在,情感愈发深厚了。他还免费培养农家子弟学画画,常把自己的童年和生活经历,告诉周边农家孩子们,教育勉励他们要自强不息、刻苦人生、勤奋工作,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报效社会。

▲嘉陵江

▲富春江

▲蜀江帆影

2024-05-17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13176.html 1 3 陶树军:从放牛娃到 画家的传奇人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