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伟
有一种味道,轻盈香脆;有一种味道,质朴原始;有一种味道,能够穿越历史长河,释放出诱人的魔力。我每每回味起这样的味道,馋虫、垂涎,夹杂着一些温馨的记忆便一下子涌现了出来。
能够释放这样一种令人难忘味道的东西叫“酥笏牌”,是皖东全椒的著名特产之一。全椒的酥笏牌,以县城西乡马厂镇的最为可口。所以,乡亲们习惯称之为“马厂酥笏牌”。酥笏牌之名,是由于其形状与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象牙笏牌极其相似而得。之所以在“笏牌”前,冠以“酥”字,则因“酥”是笏牌的显著特点。尤其是刚刚出炉的笏牌,香味扑鼻,甜脆可口,松而易碎。其酥脆程度,不要说一旦不小心,把它跌到地上,瞬间就会成为齑粉。最好的酥笏牌,就是放在一张八仙桌的一个拐角上,再在拐角相对的另一拐角处,用拳头轻轻一锤,仅这边的轻轻一震动,那头的笏牌就会应声而碎,化为一堆薄如纸片的笏牌碎屑。
我第一次吃酥笏牌的情形,现在回味起来,仍然飘荡着犹新的甜香。那天,天刚蒙蒙亮,父亲就和村里几个叔叔,分别挑上一担松毛草,去到几十里外的大马厂赶集。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丘陵地区的乡亲们,在繁重的农活间隙,经常去附近的山上耧一些枯草和掉落的松树毛,用于一日三餐烧火做饭。多余的就挑到集市上去卖,赚取一点家庭生活的零用钱。
傍晚时分,赶集的父亲还没有回来。从田里忙完农活回到家里的母亲,已经烧好晚饭,端菜上桌,等着父亲吃晚饭。天完全黑了下来,父亲披着一身夜色,扛着扁担,提着一个纸袋走进家门。母亲迎上去接过父亲肩上的扁担。等候在旁边的弟弟妹妹,抢着去接父亲手里的纸袋。“慢着,慢着,不要碰碎了。”父亲一边接过母亲递过来的毛巾洗脸,一边笑着对弟弟妹妹们说。“让我看看是什么?”妹妹说着,已经从纸袋里拿出一个放在桌上。那是一个长约16厘米,宽6厘米左右的面制食品。整体长方,两头稍起,略带弧形,金黄色的表面上布满白色芝麻粒。我站在远处,就能闻到从它身上散发出来的一股甜香。“这是马厂酥笏牌。今天去卖草,看到有很多人在买,就买一些带回来,让你们尝尝。”父亲说着就把桌上的酥笏牌拿起掰开,分给我们。我左手张开接着笏牌,右手拇指食指轻轻拿起笏牌碎片,放入口中轻轻咀嚼。瞬间,一股酥脆、焦香顺着唇齿间漫溢开来,感觉那是一种人间难得的美味。
酥笏牌,乍一看有点像烧饼,原材料也与烧饼没有什么差异,都是以面粉、鹅油或鸭油、熟芝麻为主料。不过,酥笏牌与烧饼的制作步骤千差万别。酥笏牌的甜脆酥香与其制作过程考究更是不容分割。首先,将用鹅油或鸭油调制的油酥和面团反复揉和。揉和时,面团在下,油酥在上,一起先压平,再卷成花卷形状,这样能够让面团完美地裹上油酥。然后用走锤拉平,两边对折,再继续压平和反复折叠几次,如此制作出来的酥笏牌至少有24层之多。一些技术精湛的师傅擀出来的面片薄如蝉翼,近乎透明,蒙在眼睛上,可以看到走动的人影。接下来,把压平呈长方形的酥笏牌底坯,表面刷上水,撒上芝麻后,炉中起武火,将酥笏牌坯子快速入炉,贴在炉壁上。大约经过20分钟烘烤,酥笏牌就可以成型,再继续蒸干水分。最后是回炉,不过回炉回的不是第一个炉子,而是另外一个,酥笏牌放置的位置也不再是炉壁,而是炉底。此时改用小火慢烤,再用文火慢慢地熏,往往要用3个多小时,也有用余火熏烤过夜的,才能烤出一炉。经过这样一波三折,启炉时,酥笏牌香气扑鼻。将其放入茶盘,只要用手指在两头一按,就可以碎为八块。
如今,酥笏牌不仅仅是全椒马厂的美食象征,还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每闻到酥笏牌的馨香,就感觉有一股质朴无华、原始轻盈的松香甜脆氤氲而来,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