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8日
第A03版:副刊

书苑滁风

诗文灿烂天 意蕴深远长

——读《天长历代诗文评注》

□陶承洛

我的面前放着闵济林先生的著作《天长历代诗文评注》,2023年年底出版。打开书页,芳香扑鼻,徜徉其间,惊叹震撼。

这是闵先生历时20余年才完成的作品。从汉代辞赋到当代诗文的评注,共十编,时空跨度两千多年。全书所选诗文830多篇,涉及天长本土和外籍诗文作者330多人,洋洋洒洒50多万字。沿流溯源,系统梳理,一目了然,呈现了天长悠久历史文化的渊薮。这实际上就是一部天长文学史。为一座小城两千多年诗文人物写史评注,查阅上百部典籍,阅读上千册,采访几百名相关人士,独自一人完成了这一浩大工程,这是何等胆气毅力,何等眼光境界,能不震撼吗?

330多位作者如群星丽天,竞相辉映。有历代皇帝写天长人事的诗文,如唐李隆基、南宋赵构、明朱元璋、清玄烨等。有历代顶级文化名人歌咏天长人事的,如司马相如、司马迁、班固、陈寿、房玄龄、王维、李白、杜甫、包拯等;现当代则有于右仁、吕荧、何仿等。蔚为壮观,叹为观止。

这些诗文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相当广阔,千姿百态,博大宏富,内涵丰盈,意蕴深远。既体现了天长悠久的文脉春秋,也具有耐人寻味的审美情趣。以古代诗文为例,有天长县起源于“应制诗”“千秋节(即天长节)”的追根溯源和对朝廷帝王的歌功颂德;也有仁人志士报国济世的丹诚和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既有清流贤达的碑铭传记和对冰清玉洁、涅而不缁品格的赞美;也有哲人学者己饥己溺、民胞物与的博大襟怀和蒿目时艰、遑遑求索的深沉忧思。还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邪恶压迫的抗争,对爱情友谊的颂扬,对黑暗灾厄的诅咒等等,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让我们观察到各色人物的生活图景,感受到喜怒哀乐多重情绪波澜的激荡。这是一片神奇多彩的艺术天地。

众所周知,天长唐宋历史人物中,声名最大者,当数二十四孝中秦栏弃官寻母的朱寿昌。《评注》中收录直接咏唱他的诗便不少。“旨甘无所展,朱紫不为荣,方知贯金石,何以易精诚”(司马光);“感君离今我酸辛,此事今无古或闻”(苏轼);“嗟我白头生意尽,看君今日更凄然”(王安石)。还有曾巩、沈括、张耒、周邦彦等名宦文豪的诗文。我们既鉴赏他们对道德风范钦仰的佳句和溅玉喷珠的美学价值,又饶有兴味地发现苏轼、王安石、曾巩、王令与朱家的关联交集,沾亲带故,这样天长与这些先贤们也攀上了一段因缘。煞是有趣。

笔者也很关注诗人对天长模山范水的描绘,对风物人情的陶醉。唐宋明清都有美文佳句留存。朱熹诗“大河之东,灵秀攸钟,有阜若印,苍松虬龙”(《衹印山》),刚健雄放,心物相感。祗印山就在天长汊涧中学校园内,朱熹曾在此讲学,留有手迹石刻。王安石诗:“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色彩绚丽,情景交融。周邦彦两至天长,留下“稚柳苏晴,故溪歇雨,川迥未觉春赊”的词句,淡雅自然,风致绝佳。天长乡土旷野不但留下他们足迹,留下深挚动人的艺术影像,还留下不少轶事趣闻。令人或一吟三叹或忍俊不禁,享受着那厚重的文化底蕴和迷人的文化魅力。

830多篇诗文,闵先生几乎对每篇都有“评注”。因诗文太多,作者在赏析上挹芳揽萃,含英咀华,画龙点睛。宋姜夔词“老鱼吹浪,评奇句也”;现代诗人吴吟秋诗句“要向山中借白云”,评“神来之笔”。清天长籍女科学家王贞仪诗“白日平岩俯,黄河一线流”,谓“气势不凡,不类女子作品”。清天长人戴兰芳七次进京,41岁夺魁,他有状元花马游街诗。闵先生评“帝制下人才脱颖而出之艰是含泪的笑”。这些点评言简而意丰,平凡而深刻。

对读者不太熟悉的作者和诗文,闵先生又不吝笔墨,不厌其烦,详加注评。明许珍一篇序的注释有700多字,引古籍10余种。清王怡祖《龙冈出会赋》评注近两千字,誉为“天长文学的千古绝唱”。清缪士毅是天长历史上第二个大孝子,清天长人殷峰写50句长诗《书缪孝子寻亲纪略》纪念他。评注条分缕析,且浸润着自己的情感。明李鸣盛诗十首《天长十景》,闵先生仔细考证景点具体位置,并附民间传说,读来生动有趣。

在史料的真伪上,作者也时有考证勘误,拾遗补缺。地情人文的梳理既重视其文学性,更在意其史料性。评注既引用别人的,更多的是自己的,以自己的体验联想对诗文意象的意境进行理解和补充,便成了一种“再创造”。不同的审视角度,横看侧览,成岭成峰,见智见仁。精心结撰的评注文字既有理性又有感性,别具特色。这是一种美的开发,美的补充,美的充实,深深地唤起人们对天长优秀历史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闵先生是天长人,我们清晰地看见他为故乡写史立传所做出的巨大努力。最让笔者感慨和动容的,是他对本乡本土那份炽热的挚爱之情、那份浓郁的乡愁和眷念。正是有了这份热忱,他才能花这么大精力,对浩瀚的史料进行旷日持久地发掘搜索、细致入微地梳理考证,我们也才能得以窥见天长的好山好水孕育出的人才俊彦,得以获得先贤们在天长的宦迹游踪、锦章妙句等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得以连接起这些曾经提振过家乡精气神的文脉。

闵先生在书序中写出自己的期冀和愿景,希望此书成为“寻找地方历代先贤家族精神与文化的索引”,“推动民族地方文化和地方文学发展动力”,这是读书致用、学史力行、知行合一的企盼。但该书出版的意义不止如此。闵先生曾是一位中学校长,懂得文化涵育的作用,又有开阔的视野。他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当代的眼光去审视和判断,使我们能够将古代和现代融合,将传统文化和当代经济建设贯通,来传承赓续这份历史文化遗产。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又回报这方水土,他们将文化投注到故土山水中,使山水焕发出蓬勃生机,推动经济的发展。天长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幸运的,遇到了愿意守护它的人们。这种守护岂止是诗文园圃,更是善与美的信仰,以及对家乡的自信与荣耀。

闵先生还是一位诗人,诗词创作甚丰。本文就用他写完此书所作的几句诗作结:金声玉振存青史,藻鉴星分启后人。文字丛残梳理后,但期黄叶或成珍。

2024-04-28 ——读《天长历代诗文评注》 书苑滁风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12197.html 1 3 诗文灿烂天 意蕴深远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