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第A03版:副刊

土琵琶,新青年

这届青年,挺“国潮”

□全媒体记者陈姝妤 郑安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琵琶很土,千年之前就深植中国传统文化。千年之后,琵琶依旧以其独特的气质惊艳岁月,成为新时代青年的“拥抱者”。

右手向前弹出曰“琵”,向后弹进曰“琶”,滁州“90”后姑娘李媛媛的人生就在这两个基本手法里开篇、行走。

她与琵琶的渊源缘自母亲,小的时候,经常随母亲一起看全椒黄梅戏剧团的演出,里面的音乐配奏让她着迷。她学过电子琴、古筝、葫芦丝等乐器,但都难以坚持。后来在东南大学一位音乐老师家里,由于好奇琵琶的长相,在胡乱弹奏中弄断了一根弦,此后便念念不忘。

“20世纪90年代,在滁州很难找到一个专业的琵琶老师。”李媛媛回忆说,记得母亲打听了好久,才找到一个业余爱好者黄老师,在他那里学了一年,习得技法入门后,转投滁城郭老师门下,“那时候我上小学,每周都是一个人坐公交来回。”

小学毕业后,由于母亲的工作需要经常出差,无暇照顾家里,便将媛媛送到了酒泉的外公家。在酒泉居住的六年,她虽然远离了母亲,但跟琵琶更近了。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嘉峪关、酒泉一带的琵琶氛围比滁州要浓厚得多。“敦煌壁画中,飞天仙女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反弹琵琶’的形象太震撼了。在那里,学琵琶的同学也比较多。”一个人背着琵琶从酒泉坐公交到嘉峪关学习,是她在外公家的生活底色。

高中毕业后,媛媛进入安徽省艺术学校接受更加专业的琵琶训练。“那时候,琵琶还是很冷门的乐器,2008年至2012年四年时间里,这个专业没有进新生。”琵琶专业只有她一个学生,所以每次演出排练都得去。有一次,她背着琵琶走在校外的路上时,有人问她:“你背的是什么?”

大学即将毕业,她开始思考自己的出路、琵琶的出路,于是跟着滁州演艺集团去了明光市的自来桥镇等地参加公益演出,“有一天晚上,我在台上弹了《青花瓷》,结束后好几个村民夸赞这个琵琶的声音真好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但是那时候琵琶的市场依然惨淡,在琴行工作的一年,只招到一个学生。迫于无奈,为了能教更多学生,媛媛学习了钢琴等西方乐器,虽然技法上已熟练掌握,但总觉得在心神的呼应上缺了点感觉,于是从琴行辞职,又经历了几年的孤“弹”自赏。那几年,她看了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也结交了很多这方面的专家学者,弹琵琶的时间比以前短些,但对琵琶的理解反而更深了。“后来才明白,弹西方乐器缺的感觉是对文化的体悟。”

2020年之后的三四年,她的学生渐渐增加到20多个,六七成是小孩,但也有好几个是成年人,有些是为了圆儿时的梦,有些是为了排解上班的压力。有一个成年学生是妇产科护士,她站在迎来送往生命的生门,通过学琵琶调节积压的情绪。

近年来随着国潮兴起,能弹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一度成为大众“新宠”,有些家长建议她趁着热潮,做点广告推广一下,这样学生人数会比现在更多些,收入也会更高。但是都被她拒绝了,“当我穿着汉服弹奏琵琶时,我拥抱的不止是琵琶,而是热爱的中华传统文化,我弹奏的不止是乐曲,而是我坚持了多年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方式。”她认为,国潮兴起的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自信,不是哪一行哪一业的单独现象,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具备“不随波逐流、坚持自我”的品格,继续学习提升,才能避免被国潮淹没。

李媛媛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相通的,“我们在珍惜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该不断地去创新和发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和光彩。”目前,她正潜心学习《论语》等经典,兼任浦江学院礼滁班的班主任,与几十名孩子和家长一起接受鲍鹏山教授的“四书”系列经典教育,努力发掘“礼乐交融”新的时代力量。

传统文化,“穿”越而来

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赴一场穿越千年的“华夏衣冠”之约需要怎么做?如今只需走出家门,便可不期而遇这样的场景:公园里、景区内、街道上,裙裾飞扬,衣袂飘飘,春日里,当传统服饰与美景相遇,满眼便是芳华。在滁州学院众多的社团里,“汉韵社”是比较出圈的,不仅仅是因为有霓裳华服在身,颜值高,更是因为这群青年把爱好玩成了一场文化推广,想让汉服“破圈”成长。

“汉韵社”是一群大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汉服是他们的标志,但还不是全部,这群青年因爱好在校内结识,也因爱好走出校门,以汉服为“钥匙”,正在努力为越来越多的人讲好一段“文化故事”。“社团是2016年成立的,起初只有十几个人,经过一群群大学生的付出和努力,如今正式社员有70多人了,有活动的时候参与的人更多,都是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的。”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团委副书记、社团指导老师夏芮芮给记者介绍说。“汉韵社”以汉服为载体,发展出了许多特色传统文化,汉服演讲、非遗手作、朱砂启智、汉舞汉乐、蹴鞠捶丸……透过汉服这扇窗口,可以窥见这群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张雨是“汉韵社”的一员,今年读大二的她才20岁,与汉服结缘已经有两年了,被问起一个学习生物科学的理科女孩为什么痴迷于传统文化?张雨回答说起初就是“乱入”,过程就是“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与大部分人对汉服的“一眼钟情”的经历一样,张雨加入的缘由并不特别,“大一的时候社团招新,我第一次见到了汉服,太漂亮了,当初就是被衣服吸引。”随着自己参与的活动越来越多,随着自己对汉服了解的越来越多,张雨的想法开始变得不一样了。“真正去了解汉服,会发现它博大精深,有唐制、宋制、魏晋……从妆造、服装、配饰到礼仪,背后的东西非常值得去学习。”张雨告诉记者自己也在不断去学习,尤其是传统文化,越学习越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张雨一样,在许多“汉服青年”眼里,汉服不仅是穿在身上的一件衣服,更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一个纽带。“社团里有人开始钻研茶道,有人开始研究国学文化,参加活动之后才会发现,内涵真的很重要”,张雨认为衣服穿在身上只是表面,更要去领悟相关的文化。

因为热爱汉服文化,这些青年逐渐由满足个人穿着,到开始通过策划、参与活动来助推文化传承。“汉韵社”的这群青年,如今成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常客,开学时节策划“开笔礼”,春季策划寒食、上巳节活动,还有传统文化运动会,借助汉服这个传播载体,他们去学习宣传传统文化。另外,这群青年还走出校门走上更大的舞台,积极融入滁州市的各项文化推广中,“我们也会走进中小学,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挺受孩子们的欢迎。还有滁州市的大型活动,2023首届滁州市‘阳明文化活动周’开幕,我们组织的不少志愿者就参与了多场活动,今年的滁州市首届‘欧梅咏芳’诗歌雅会上,汉服也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未来我相信他们还会走上更多的舞台。”指导老师夏芮芮回忆起这两年的社团活动依旧满心欢喜,以文化为骨,汉服为引,蕴含在汉服中绵延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推动这群青年群体走向更自信的舞台。

2024-04-24 土琵琶,新青年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12016.html 1 3 这届青年,挺“国潮” /enpproperty-->